日期:2022-07-06 16:33:28
182 西汉可能还不是官本位社会,读书做官在西汉可能还不是唯一途径,读书人也不一定都是富家子弟(1)
=
就事论事、公允而论,贤良文学和桑弘羊之间的互相批评和攻击,直接起因是贤良文学首先当面指责桑弘羊,甚至不能排除是蓄谋已久、就是要找茬出口恶气,进而才形成后世难得一见的平等讨论、自由辩论,后来其实就是吵架、打嘴仗了。
一般而言,后世历代皇朝都不可能出现这般局面。为何?
后世刚刚高中皇榜的新科进士,一般没有这般胆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拿自己十年寒窗换来的仕途开玩笑。便是有人孤注一掷,朝廷体制和官场规则也都绝不会允许出现这般当众挑战顶级高官权威的场面。
换而言之,西汉这个时候的中国可能还不是官本位的社会。这是后世解读《盐铁论》的时候应该意识到的,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条。否则,极可能就无法正确理解双方。
官本位和君主集权专制的许多东西一样,也是从秦皇朝开始的。但在西汉这个时候,也和秦皇朝发明创造的绝大多数东西一样,都短命而亡了。西汉功臣原本大都是布衣,对秦皇朝的一套本来就不满意,让他们集中训练几天、好好给皇帝磕个头都不干,自然不会继承这一套。所以,从刘邦被迫“悉去秦仪法”那个时候开始,西汉就已经脱离了秦皇朝短暂的官本位,程度不同回归了远古的以民为本。
西汉社会的官民关系、乃至远古社会的官民关系,本质上可能就是盐铁会议那种状态。如果由于什么原因双方激动起来,自然就是贤良文学和桑弘羊之间的那个样子,而不会是长官居高临下表示亲切关怀、民众欢呼雀跃表示无比激动。那是摆拍。大致翻翻《诗经》,好些内容不就是明明白白的讽刺、批评、攻击甚至毫无顾忌地谩骂大小官员吗?这些作品就是因此被才古王朝收集起来的。后人视为民间文学作品,在当时是舆情、是社情民意。老子有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何为“受国之垢”?何为“受国不祥”?那可能就不仅仅是贤良文学那样几句难听话了,应该就是《诗经》中那样的讽刺、批评、攻击、谩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再和后世某些国家民众对待国家领导人的不客气态度联系起来,很容易就会明白老子所指的是什么现象了。官者,公仆也;公仆者,民众拿钱雇佣的打工仔也;民众者,官员的老板也。老板认为你活干的不好了,或者就是老板自己不高兴了,把气撒在你头上、批评两句、骂两句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一旦想到贤良文学可能是以老板自居,盐铁会议上的一切就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但也应该注意到,西汉又是已经开始向官本位演进的社会。桑弘羊这一段话就充分说明这一点:“挟管仲之智者,非为厮役之使也。怀陶朱之虑者,不居贫困之处。文学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讪上,处贫而非富,大言而不从,高厉而行卑,诽誉訾议,以要名采善于当世。夫禄不过秉握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满檐石者,不足以计事。儒皆贫羸,衣冠不完,安知国家之政,县官之事乎?”说你们家里穷得连个仓库都没有、粮食摆在房檐下的石头台阶上还都摆不满,没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你们这帮穷书生连读书人标配的衣冠都置办不齐全,凭什么对国家大事说长道短呢?!
桑弘羊此人啊,由巨富子弟而直接成为高官,不识民生艰难或可以理解,但如此当众嘲笑人的穿戴就是人品问题了。或许,他父亲只教会他如何做生意挣钱了、没有教给他如何与别人相处。
日期:2022-07-07 16:08:46
182 西汉可能还不是官本位社会,读书做官在西汉可能还不是唯一途径,读书人也不一定都是富家子弟(2)
若是在后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当朝宰相给这样两句,一般人大概是面红耳赤、臊眉耷眼、悄悄走开得多。但这是在西汉,贤良文学毫不羞惭,反而是理直气壮、硬邦邦地顶了回去:“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利己并财以聚;百姓寒苦,流离于路,儒独何以完其衣冠也?”钱都被你们当官的搜刮一空了,我们这些读书人还怎么能买得起全套的、标配的读书人衣冠呢?
读书人脸皮薄。衣冠不整而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本就自惭形秽,桑弘羊这样一说,更是被当众羞辱。这个话题过去之后,贤良文学还又借机还击说:“当世嚣嚣,非患儒之鸡廉,患在位者之虎饱鸱咽,于求览无所孑遗耳。”
双方这番话语背后,潜藏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当时的读书人大多不是富家子弟,反而可能是贫寒子弟。后世直至近现代,往往下意识地以为但凡在旧社会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大都是富家子弟,能够进入京城的读书人,更大都是大富人家子弟。笔者就曾经这样认为,前文或还有相似表述。看来是绝对化了,这可能也是个不可一概而论的现象。简略说明如下。
春秋礼崩乐坏之前、孔子开办私家学校之前,咱们中国的“学在官府”,读书人、文化人、官员、贵族子弟是外延基本重叠的四个概念,是从四个不同角度概括同一部分人。其中,贵族子弟是基本身份,其余三个都是随之而来的。那个时代就也还没有“读书做官论”,主要是凭借贵族血缘做官。随着礼崩乐坏,有的可能干脆就不必读书,单单凭借贵族血缘就可以做官。至于其中贵族家的嫡长子则官也不必去做,坐等着继承自家的贵族领主老爷地位就是了。
所以,孔子的学生就是中国第一批没有贵族身份、没有官员身份的读书人,是从贵族阶梯上跌落下来的平民,经济状况大都不算很好。所以,七十二贤人中,出身贫贱者为大多数,还有颜回那样很穷的。孔子用以吸引他们的、他们到孔子门下学习,都是为了“学而优则士”—没有出身的优势了,就努力增强学问的优势,以增强自己做官的竞争力。
所以,孔子尤其重视教育质量。齐人子羔,为齐国国君后裔,也到孔门来学习。已经有所成就的子路很喜欢子羔,打算介绍到费邑担任邑宰。孔子说:你这是害人家孩子。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有直接当官的机会,何必一定要先读书呢?孔子虽然已经开始实践“学而优则士”,但社会上还是存在大量“生而优则士”的现象。这对孔子的创业本就是极大威胁,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威胁居然登堂入室了,老先生忍无可忍、只好骂人,说:“是故恶夫佞者。”说他自己一贯讨厌那些花言巧语、尖嘴滑舌的人。
所以,春秋战国做官主要的还是凭借血缘,读书人大多是平民子弟、贫寒子弟,孔孟周游列国、读书人成为游士,都是凭借学问和血缘竞争。秦皇朝做官主要是凭借军功,读书人也还大多是平民子弟、贫寒子弟,有些好不容易竞争得一官半职的还被嬴政给活埋了。西汉初期做官主要也是凭借军功,后来虽然实行察举、要看学问了。但是,那些可以继承祖上封君爵位的功臣后裔,是十年寒窗苦读书呢?还是坐在家里等着继承成为新一代封君呢?所以,西汉需要读书的人、必须下功夫读书的人,大多仍然是平民子弟、贫寒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