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2-06-28 16:49:17

180 盐铁会议原本是朝廷的社情民意座谈会,完全被动地变成了古典版的专题政治协商会议

===

盐铁会议,在全部中国古代史上是极为少有的、甚至可谓绝无仅有的、充分显示中国君主政治特殊性的一次会议。近年来咱们开始注意到中国古代不仅有你死我活的斗争、战争和阴谋诡计的宫斗,也还有政治协商的传统,这就是早期的一次重要表现。(本小节引文出自《盐铁论》的不一一加注。)

这次会议原本并不是关于盐铁的会议,也不叫盐铁会议。事情发生在霍光执政第七年(前81年)。大臣杜延年建议说:“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时政,示以简约宽和,顺民心,悦民意。”此人乃西汉名臣杜周之子,是霍光的重要执政伙伴,这是以公开正式上书的形式建议霍光进一步改变刘彻外事四夷、内兴功利的既定方针,进一步回归汉初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就上书的时间和政局变化看,表明霍光的执政地位已经稳定下来了,已经具备条件把执政的重点从巩固自身地位转向全方位改变治国理政方略。就二人关系看,这个内容、这种形式,有可能是事先商量好了的,是试图借助这个座谈会进一步推动这个转变,进一步向全社会明确这个转变。

这时,正好有一批按照惯例察举上来的贤良文学—各郡国推荐选拔上来的后备干部—集中到了长安,准备接受考核、分配工作。霍光遂以皇帝名义诏命,“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了解“民所疾苦、教化之要”。让丞相和御史大夫主持召开一次高级别的座谈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这是会议的缘起和准备,完全没有提及盐铁。在准备阶段,这次会议和盐铁没有关系。

这里的贤良和文学是以不同侧重点的标准选拔上来的两部分人,但一般都连在一起说,这里也就没有加顿号。再附带说一句:那个时候的汉语还非常质朴无华,开会、座谈会这般词语还尚未形成,所以皇帝说的是让丞相和御史大夫去和贤良文学说说话。这样表述是不是非常具体而明白、根本就不需要解释呢?古汉语中这样一看就明白的表述还有很多。咱们的古汉语啊,大多数时候只是表面佶屈聱牙,其实明白如话。

对于这次会议,自古至今多有讨论,但从政治层面着眼的不多。对传统史学而言,这种严重突破朝廷控制的事情自然不可过于突出;对于近现代史学而言,这种看起来不大像君主专制的事情似也不宜过多渲染。这件事情政治层面的意义或因此而被忽略了。但其主要意义恰恰在政治层面。所以,这里对于盐铁会议的讨论主要从政治层面展开。

朝廷方面参加会议的主要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他们的高级助手,即丞相史、御史。桑弘羊是刘彻推行官营经济政策的主要策划人、又是操盘手,田千秋是刘彻晚年作为富民政策形象代言人擢拔上来的;朝廷一方的主要发言人是桑弘羊。

贤良文学一方是各郡国按惯例察举上来的朝廷后备干部。具体人数是:三辅和太常每一地各贤良二人,各郡国每一地文学高第各一人。共60余人。他们似乎一开始就没有推举主要发言人,后来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的主要发言人,相关记载呈现七嘴八舌状态、给人一种谁想说谁就说的感觉。感觉他们谁也代表不了谁、又谁也不用别人代表,但又谁也能代表谁、谁也可以代表别人,是一个个体综合素质都比较高的群体。与后世类比,西汉的贤良文学相当于明清两朝的贡士和恩科进士,是进士的一种,综合素质也确实应该比较高。且古代政府对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管理体系还远未形成、还比较宽松,贤良文学不仅综合素质较高,也还都比较活跃、自由、开放。

会议刚一开始,贤良文学就明确要求朝廷还利于民。问题很明确,认为“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要求也很明确,朝廷应该“罢盐、铁、酒榷、均输;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这就把会议的主题从一般性的社情民意座谈变成了围绕盐铁官营的专题政治协商,也能说是高峰发展论坛。

这有点失控,类似政治事故了,朝廷一开始就陷入了完全被动的状态。但霍光并不以为然,居然顺水推舟、顺其自然、继续开了下去,且历时五个月之久,主题真的变成了盐铁官营,流传至今的《盐铁论》就是会议纪要,当时和后世、官方和民间都称之为盐铁会议。推断其背后的原因,应该是霍光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顺着这个议题同样能够达到原定目的,甚至更有利于推动治国理政方略转变,这种形式也更有利于向全社会明确这个转变。于是,就顺其自然、顺水推舟了。在集权专制体制尚未形成之前,朝廷和最高统治者的权力都很有限,往往没有力量确保一切工作都按照既定方向运转,随机应变也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政治技术能力。稍加留心,《汉书》中类似现象很多。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