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16 11:30:32
刘宋开国八大将第一名:刘道规
统率:91
武力:83
智力:80
政治:81
魅力:92
合计总分:427
得意战例:峥嵘洲之战,荆州保卫战
简介:刘道规的夺冠可能会出乎一些朋友的预料,有的朋友大概已经淡忘了刘裕这位三弟,这位曾经的华容县公兼荆州刺史。这可能是因为刘道规死得太早,也可能是因为他大哥身上的光芒过份耀眼,把他给遮掩住了,以至于人们提起刘道规,往往觉得不过是刘裕的弟弟罢了。但他能够位列封疆,仅仅因为他是刘裕的三弟吗?
刘道规的统帅天才,在荆州保卫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那时由于卢循、徐道覆势如破竹的北伐,连破何无忌与刘毅两大军团,晋朝疆土已被切成了东、西两大块,处处兵力空虚,地地人心惶惶,谯蜀政权与桓氏余党也乘火打劫,战火燃遍南方。毫无疑问,这是刘裕集团经历过的最大也最惊险的一次危机,打赢这场战争的难度其实远远超过了两次著名的北伐,连刘裕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大战开始前说出了“苟厄运必至,我当以死卫社稷,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这种近似遗言的话来。
刘道规在荆州,处境一点也不比他的大哥轻松。卢、徐虽未将主力投入西线,但谯蜀与桓谦的入侵(可能还有后秦)大大缩小了这个差距。而且与扬州不同,刘裕集团在桓氏家族经营多年的荆州根基浅薄,也没有大批的北伐部队正在赶回,只要设法拖延时间就行。就在这种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严酷环境下,刘道规竟然成功地安抚了人心浮动的荆州部众,拉拢了雍州刺史鲁宗之,然后以这点儿人力物力为基础,利用时间差与空间差,往来攻伐,以寡击众,连续歼灭桓谦与荀林两军团,而后又大败天下名将徐道覆,使晋朝疆域的西半部稳如泰山。可以说:在这次决定东晋帝国与刘裕集团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刘道规干的一点不比守建康的大哥差。
在某些指标上,例如对人材的提拔和使用来说,刘道规甚至超过了刘裕。比如檀道济就是由于刘道规的提拔才崭露头角,还有对鲁宗之的以诚相待等。刘道规治理荆州七年,对民间秋毫无犯,等他因病从荆州离任时,财物一无所取,行李与当年到任时一样,只留下已变充实的公家库府,既是廉吏,也是能吏。
以在下看来,刘道规对刘宋的贡献可与刘穆之并列,这两个人的早死是刘裕的巨大损失,他们如果活得足够长久,刘宋完全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刘道规是刘裕集团中除刘裕本人之外才能最全面的人,各项分值都不低,魅力更是位居八将之首。如果说其余七人都堪称将才,那刘道规就是一个真正的帅才,如果以相近的历史人物作比,可以说,他就像一个中途夭折了的徐达,最终位居本榜第一名,当之无愧。
日期:2011-05-18 14:08:00
永初岁月 下
自然,上天没再给刘裕留出更多的时间。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登上皇位才一年零九个月的刘裕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周围的人都预感到一个时代即将离去,于是,中央几位最高级官员都加了班,进入宫中不再回家,随时侍候在刘裕左右,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是:刘裕的二弟长沙王刘道怜、刘裕的老同乡兼老部下司空徐羡之、为刘裕篡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尚书仆射傅亮、足智多谋且颇具野心的领军将军谢晦、以及身经百战的老将护军将军檀道济。
见刘裕病情恶化,文武百官请求举行祭祀大典,向神灵为皇帝祈寿(可能和《三国演义》中孔明的之法差不多吧),但刘裕对鬼神之说并不太感冒,下旨不准,只命侍中谢方明前往皇家祖庙,向刘氏的列祖列宗祭告自己的病情。
在病榻上的刘裕又熬了两个月,身体终于再也支撑不住了,五月,他写下了自己的遗诏:自己死后,由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务,并声明,后世如果遇上继位的君王年幼,政事也一律委托宰相,皇太后不得临朝!
在写下这份体现出君贤臣忠,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气氛的遗诏后,深知政坛风高水恶的刘裕却悄悄将太子刘义符叫到跟前,对这个即将承担天下大任的儿子,说了一段与正式文件精神大相径庭的贴心话:“檀道济通晓将帅谋略,却没什么大的野心,不象他的兄长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对徐羡之和傅亮这两个人你也可以放心。只有谢晦,他曾多次随我出征,精通各种机变谋略,城府极深,将来如果发生什么变故,那源头肯定出自这个人,所以等时局稍稍稳定,你最好把他外放到会稽或者江州。”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刘裕对未来的预测还是过于乐观了,而且更糟的是,他没有看清楚他的嘱托对象是个什么人。
刘义符生于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那时桓玄已死,刘裕已经成为晋朝的头号实权人物,他一出生就作为国家首长的长子,贵二代,在人人恭维的顺境中长大,从没受过一点儿磨炼,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玩,玩得昏天黑地,人尽皆知。
因此在不久前,谢晦就曾告诫过刘裕,企图废掉他的太子之位:“陛下年事已高,如要将基业传之万世,则至尊的帝位,不能传给不称职的人。”听这一说,连刘裕都有心用刘义真来顶替他,只是因为谢晦也看不让刘义真,这才刘义符涉险过关,得以继位。
现在,刘裕突然对刘义符说这么一番话,就象突然给一个顽皮的小学生讲授高深的大学课程,只精通游戏而完全不懂政治的刘大世子固然可以煞有介事地点点头,但要他真正理解并能行,就太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不知道一生精明的刘裕是否能够想到这一点,但即使想到,他也来不做更多的布置了,因为他不管战胜过多少敌人,只有死亡是他绝对不能战胜的。永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422年6月26日),曾威震天下的南朝第一雄主刘裕,病逝于建康宫西殿,终年五十九岁,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
戎马倥偬了大半辈子的刘裕,终于不得不结束了他可称辉煌,但又不无遗憾的一生,抛下百战得来的半壁江山,和一个不太让人放心的继承人,撒手人寰。今后的世界,不管会变得更好,或是变得更糟,都已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七月,众臣给大行皇帝刘裕上庙号为高祖,谥武皇帝。刘裕的遗体被安葬于蒋山初宁陵,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麒麟门外的麒麟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管你生前如何的荣光,谁也无法阻挡身后的凄凉。五十七年后,刘宋王朝灭亡,刘裕的子孙们大部份没能躲过反复的杀戮,活人尚且如此,墓何以堪?初宁陵变成了无人关心前朝弃物,此后多次被盗掘和破坏,落得面目全非。
又是很多年过去,在初宁陵西面的钟山之上,先后建成了宏伟的明孝陵与中山陵,相较之下,几乎已被夷为平地的初宁陵,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仅有陵前神道旁两座无言的石雕,默默忍受过千年的世事沧桑与雨打风吹,继续守候着英雄的长眠之地,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