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5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1-06-05 08:25:26

二 利欲之人亦必睚眦之人

既然蜀国此年无事,那么所谓的内耗当然指的魏吴两国,所不同的是魏国的内耗形式表现在政治上,吴国则表现在军事上,两国在此年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热闹的看点。

曹爽在顺利架空司马懿之后,开始继续树植党羽,为同党争取权利。

为同党争取权利,也就是为自己争取权利,这个道理曹爽很明白,正像同党们明白帮助曹爽就是帮助自己一样。

曹爽最信任,最亲近,最应该富贵与共的当然还是他的家人,因此他在请下圣旨提高了司马懿及其子弟的地位之后,跟着也将自己的家人全部做了相应的安排。

给别人的虚位,给自己的是实权,他还要先叫人说不出话来。

于是曹爽的三个弟弟,曹羲做了中领军,曹训做了武卫将军,曹彦做了散骑常侍、侍讲,其余的几个弟弟则全部被封为列侯。这些人作为皇帝侍从,得以随便出入宫廷禁地,曹爽兄弟的富贵恩宠盛极一时,无可匹敌。

曹爽然后开始为何晏等攫取职位。

何晏盯上的是吏部尚书之职,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调动,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门,对曹爽控制大权非常有利,两个人不谋而合。

这里面还有私人恩怨的问题,曹爽何晏一向与吏部尚书卢毓不合,卢毓不是他们的人。

因此卢毓随即被曹爽调任为尚书仆射,由何晏接替了他的位置。

日期:2011-06-05 09:50:53

尚书仆射是尚书的副职,尚书卢毓无故被突然降职,舆论一时哗然。卢毓德高望重,在明帝时期一向是最得器重的大臣之一,曹爽为了安抚人心,只好又将他转任为廷尉。

当然,曹爽何晏等不会就此认输,他们在策划第二步行动。第二步成功,卢毓的结果只有更坏。

第二步,曹爽集团攫取的是司隶校尉一职,这个职位没有引起太大波动,顺利移交给了毕轨。

司隶校尉掌纠察百官,又是一个重要的权势部门,它与吏部尚书一职相得益彰,一个纠察,一个选用,一个找病拿下,一个刚好可以自由安插,要用它们一逞私欲实在最妙不过。

这两个职位一获得,曹爽等人立马拿卢毓开了刀。

事情很好办,卢毓这个人经常直言犯上,这种人的毛病多得是,不定哪天就可以抓到一个把柄,但是曹爽等连这个很容易等的机会也不想等,他们没那个耐性,他们凭借卢毓手下一个官吏的小错误就把卢毓拿下了。

司隶校尉毕轨将那个官吏的错误无限夸大,上纲上线,并硬把它强牵到卢毓身上,不遗余力地将卢毓构陷成了大罪。罪名一确立,曹爽等甚至先派人收缴了卢毓的官印,然后才上奏了朝廷,这种滥用权力,妄自尊大的行径自魏国开国以来从未曾有,当即更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

魏国的法制官制及它们的执行程序已经由此而呈混乱之势。

众人纷纷为卢毓喊冤辩屈,曹爽一时应接不暇。

这里面就有司马懿的身影,他最懂得该如何去笼络人心,在这种不可硬碰的状态下,他的柔术远远比曹爽等人的硬功厉害,只是效果人们一时还看不出。

日期:2011-06-05 11:40:40

曹爽迫于压力,暂时又放过了卢毓,卢毓由此又担任了主掌宿卫侍从的光禄勋。

卢毓第一个倒向了司马懿阵营,他本来是中间派,无所偏见的。卢毓在朝中影响很大,他的反对支持都足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他本身没有不忠的思想,但是他帮助司马懿对付曹爽,无意中就促成了魏国的衰败,司马懿的崛起,这个结局在当时仍旧没有人能够意识到。

卢毓这样的人在后面陆续出现,这种人越多,司马懿越强大,魏国曹氏就越衰弱,这是魏国的命数。

那么卢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跟何晏等到底有哪里不对呢?

在前面,卢毓已经出现过几次,大家也都已经知道他是卢植的儿子,但还对他无法形成系统的认识,现在确需补足。

卢毓字子家,老家是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卢毓从小很不幸,他十岁时卢植夫妇就相继去世,使他成了一个孤儿。其后不久,涿郡大乱,卢毓的两个兄弟又在动乱中被杀,卢毓更是孤单无依。

但是卢毓很坚强,志向不息,当时袁绍、公孙瓒正在激烈争斗中,幽州、冀州一代一片惨败,遍野饥荒,卢毓在此时仍然不弃学问,勉力抚养寡嫂和几个侄子,他的学识和德行因此被广泛传颂。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卢毓被征召为曹事,其后又被大名鼎鼎的崔琰举荐为冀州主薄,其时曹操正大举兴兵,士兵中不甘成为他功成枯骨的人经常偷偷逃走,因此曹操对逃兵制定的法律非常严苛,并要株连到逃兵的妻子。

时有逃亡士兵的妻子白(大概名白,而非白氏)等人,刚许给夫家没几天,还从未见到丈夫,大理(掌刑罚)就上奏要求将她们处斩,卢毓当即驳斥道:“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生,成妇而义重。故诗云‘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夷’。又礼云‘未庙见之妇而死,归葬女氏之党,以未成妇也’。今白等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而吏欲肆之大辟,则若同牢合卺之后,罪何所加?且记曰‘附从轻’,言附从之罪,应从轻发落。又书云‘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恐过重也。苟以白等皆受礼聘,已入门庭,刑之尚可,杀之太重。”

曹操听了之后说道:“卢毓的主张是对的。又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令孤不免感慨。”于是下令放过那些女人,并任命卢毓做了丞相法曹令史。

日期:2011-06-05 13:17:42

魏国建立后,卢毓升任吏部郎,及曹丕代汉,又再升为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兼为梁(今河南商丘南)、谯(今安徽亳县)二郡的太守。谯郡为曹氏的故乡,曹丕为了造福乡里,因此迁移大量的百姓到谯郡屯田,但是谯郡土地贫瘠,百姓穷困,他的这一举措不但无益,反而扰民,卢毓因此十分忧虑。

于是卢毓便上奏朝廷,要求将百姓迁移到土地肥沃的梁国,曹丕因为卢毓的建议非常合理,不得不接受现实,改变了主意,但是曹丕却因此恨上了卢毓。他迁走了百姓,却没有移到梁国,而是另去了睢县(今商丘县南)。

卢毓深知犯了曹丕大忌,但他心系百姓,仍然亲自视察,为百姓选择了良田美居,百姓依赖他得到了妥善安置。

卢毓不久被曹丕调为安平(今山东宜都西北)、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太守,所过之处皆有政绩。

青龙二年(234),卢毓入朝做了侍中,得到明帝器重。

散骑常侍刘邵奉旨制定法律时,卢毓上奏谈论古今刑律的意义,认为法律只应有一个标准,而不可有两个,否则就难免为奸吏所乘,明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堂隆因为多次直言规谏,惹恼了明帝,卢毓马上进行了规劝,使明帝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卢毓在职三年,这样的事做了很多,每每驳斥谬论,匡扶正义,很起到了规谏顾问之责,明帝因此任命他做了吏部尚书。明帝在诏书里对卢毓的评价是:“侍中毓禀性贞固,心平体正,可谓明试有功,不懈于位者也。”

明帝在卢毓任吏部尚书时,最常说的两句话是:“(选拔)得如卿者乃可。”“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这两句话已足以显示出明帝对卢毓的信任、器重程度,而卢毓却也的确没有辜负明帝的信任、器重,他无私无偏,选拔任用的人都是一时之选。

卢毓与何晏等人的过节也就因此而产生。

卢毓虽然不完全赞同明帝对名士的看法,但他身为吏部尚书秉承明帝的旨意,终究不能不对这类人物有所贬抑,人们奈何不了明帝,只有把这笔账记在他的头上。

如此而已。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