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6-02 08:40:17
十 新贵档案(二)
再说说沛国人丁谧,东平人毕轨。
丁谧,字彦靖,其父是曹操时代的一个特殊人物丁裴,丁文侯。
丁裴很早就开始跟随曹操,并且因为是曹操的老乡得到非常的照顾,这个丁裴跟邓扬是一路货色,也特别贪财,他曾经多次因为索求财物被告发,但曹操都没有将他治罪。
丁裴当然也不是一个废物,曹操那样的人不会用一个废物做事。丁裴曾做过秩比二千石的典军校尉,统领朝廷内外军事,他在此期间多次向曹操提供建议,都被得到采纳。
丁裴的贪鄙有一件最可用突出。
建安末年,丁裴随曹操伐吴,他看到随军征用的牛头头健壮,肥硕,老毛病便又犯了,竟私下里跟自家羸弱、疲顿的牛调换了一下。他这件事立刻被人告发,丁裴因此被夺去官职,逮捕入狱。
事后不知过了多久,曹操见到丁裴问道:“文侯,你的官印哪里去了?”丁裴知道曹操是在故意戏弄,因此答道:“换饼吃了。”
丁裴回答得很妙,惹得曹操哈哈大笑,曹操回头对左右说:“东曹掾毛玠屡次告发丁家,欲令我重治,我非不知此人不清,他的确如此。然而丁裴于我,譬如人家有偷吃却善于捕鼠的狗一样,偷吃虽然小有损失,但我箱囊之物却能够完好无缺。”曹操因此又恢复了丁裴官职,对他任用如初。
几年后,丁裴病故。
丁裴于曹操大概位于能臣与弄臣之间,但是丁裴的儿子丁谧与其父完全不同。
日期:2011-06-02 09:53:10
丁谧少年时有点孤僻,不太喜欢与人来往,他平时只流连于经书典籍。他的性情深沉刚毅,颇有才气谋略展露。丁谧在太和年间(227—232)居于邺城,他有一次租借了一套房子,因此与明帝的某个弟弟发生了冲突。
这起初是一个误会,后来的过错基本在丁谧。
当时明帝的弟弟并不知道这套房子已经租出,他看好后只管推门而入,却不料丁谧已在其中指挥家奴收拾屋子。皇弟的身份一望而知,丁谧按照礼节本该恭敬行礼,但是丁谧不,他看到皇弟进来,反两脚相搭没有起来,并当即喝斥家奴:“此何等人,给我轰出去!”
就因为这,皇弟回到洛阳后把此事禀告了明帝,明帝立刻下令收捕了丁谧。
由此可以想见丁谧是怎样一个人。
明帝到底宽厚大度,他后来听说丁谧大有父风,念丁谧是功臣之后,于是就又将丁谧放了出来,并给了他一个度支郎中的职位。度支郎中掌诸军屯田,秩比三百石,大概丁谧的父亲擅长这方面的职事,那个父风的风就是这种风。
丁谧平时跟曹爽关系特好,曹爽在那时就经常在明帝耳边吹风,说丁谧足堪大用,因此到了现在曹爽掌权的时候,丁谧迅即被提拔为散骑侍郎,并转任尚书也是自然之事。
丁谧和毕轨大概是曹爽集团中唯一没有被虚浮风刮倒的人,丁谧有他父亲和曹爽的关系,而毕轨另有原因。
日期:2011-06-02 17:27:45
毕轨字昭先,他父亲曾经官至典农校尉(掌屯田区的所有事务,秩比二千石),毕轨与前面那些人一样毫无例外,都是在少年时就已经出名,很显然那个时代的神童特别多,跟荒草一样,一镰刀下去就是一片。
魏明帝为太子时,毕轨为文学掾,魏文帝黄初(220—226)末年,出宫做了长史。魏明帝即位之后,毕轨又入宫做了黄门郎,并在此期间为儿子迎娶了公主。毕轨由此成为殷富之家。
毕轨身为皇帝亲戚,自然仕途顺畅,他后来官至并州刺史。毕轨在并州期间,被时人称为“骄豪”,足见他的志得意满与豪华奢侈。毕轨以文才出任方面大员,并且处在并州这样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突出的边郡,实在难以称职,这是明帝的一个失误。
青龙元年(233),鲜卑首领柯比能联合步度根部造反,毕轨率兵征讨,因为措置无方,迅即大败,并恰好促使柯比能、步度根成连角之势,燃成连绵战火。当此情况下毕轨束手无策,明帝只好派遣秦朗率领朝廷大军代剿。
秦朗不负所命,终于将一场大火消除,但是明帝却不但没有追究毕轨的意思,且仍然没有将他调离的打算,因此中护军蒋济巧言相劝说:“毕轨前失,可以既往不咎,但恐怕后面难以再战。凡人才皆有其长短,不可强成,毕轨文雅志意之士,自为美器,却不适于担当此任。如今毕轨失利并州,如果换置他州,倒不如进京委以要职。如此于其德无损,于国事实善。此安危之要,唯圣恩察之。”然而明帝竟没有听从,他大概认为自己足以为亲家遮风挡雨,又或者不觉得毕轨那么没用。
明帝没有调回毕轨,这件事却由曹爽做了,曹爽却不是有蒋济那样的见识,他是因为跟毕轨关系太亲密,舍不得他远在京外。
毕轨是皇亲,而且原先地位就较高,所以他回来就做了中护军。
日期:2011-06-02 17:58:57
到此,曹爽集团的几个中心人物基本齐了,曹爽完蛋之后牵连到很多人,其他那些人也都跟他有程度不同的亲密关系,但是那几个人跟这几个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只能在行文中一一表述。
既然曹爽这么够意思,既然大家又都权力欲炽烈,因此大家为自己计,为曹爽计,便觉得最该尽心尽力帮助曹爽,助其更好地控制住朝廷大权,于是何晏丁谧等就责无旁贷地向曹爽指出了司马懿的危害。
性情猜忌,最具谋略的丁谧在其中发挥作用最大,何晏他们只是说身为宗室,不可使大权旁落,而丁谧却对曹爽更进一步地指出:“司马懿有大志,且甚得民心,不可推诚委之。”
这两种意思都是要必须取得绝对权力,而后一种更有为皇室防范司马懿的意思,这两方面一夹攻,不由曹爽不心思大动,于是丁谧毕轨顺势为他献上了明扬暗抑的英明策略。
这个策略的中心就是,外以名号尊之,内却欲尚书奏事均先通过自己,得以避开高高在上的司马懿,从而控制绝对实权。
这个计策很好,“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的司马懿瞬间就被架空。
曹爽在何晏丁谧等一干人的包围之下日益猜忌、防范司马懿,他表面上虽然仍对司马懿恭恭敬敬,但从此一切事务都不再通过司马懿了。
司马懿很知趣,他没有做任何抗争。太傅任命诏书下达之后,朝廷还给了司马懿另几样实惠,比如说,此后他家所有丧葬嫁娶之事都由朝廷供给,比如说将他的大儿子拜为散骑侍郎,并封其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等,但是司马懿只自己接受了太傅之职,对其子弟的官职一律固辞。
司马懿从此远远避开曹爽,曹爽这一仗似乎胜得非常漂亮,曹爽一伙万料不到司马懿如此好对付,不禁喜出望外。
他们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他们眼前金花四溅,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司马懿的退让却正如一道绳索一样慢慢绞向他们细弱的脖子。
他们越张狂,越不知进退,那绞索越来得飞快,越扣得严密。
这一计策本身其实没有大错,关键的问题在他们的肤浅,他们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