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30 08:41:56
七 明帝死了
据说,司马懿当初刚率军抵达襄平城下时,就做了一个有关明帝的梦,这个梦很不吉祥。
那天夜里司马懿梦见明帝将头枕在他的膝上,对他说:“视吾面。”司马懿在梦中看去,明帝的脸大为异常,于是“心恶之”。
怎么个异常法,没有说,想必不但是有异平常,而且已不是人形,其“恶”,当不是厌恶,而是心情恶劣,明帝头枕其膝,司马懿能预先感知明帝不测,能心情恶劣,这都是为了说明司马懿之神,司马懿之忠,明帝对司马懿之信任倚重。冥冥之中,神灵能够将这种梦兆显示给司马懿,如果不是他们君臣关系如此深厚,如果不是司马懿当有如此福禄,这怎么可能!
《晋书》自当为尊者讳,历史基本都必为尊者讳。
却说司马懿平定辽东之后,引大军回还,于途中,先碰到明帝派出的犒赏使者,有过一番酬酢,这才继续前行。大军浩浩荡荡,且行且住,跟去时已是二般光景。非止一日,看看已到河南地界,这时司马懿又接到明帝诏书,命他直接奔赴长安,仍镇关中,于是司马懿便按照诏书所命,不进洛阳,打算经河内(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折身往西,走小道由轵关直奔长安。
这第一道诏书是明帝听从了燕王曹宇的建议发出的,曹宇认为关中事关重大,司马懿应该火速回防,这在当时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司马懿刚刚进入河内地界时,明帝的第二道诏书却又到了,这道诏书却又是召他回京的。这道诏书使多疑的司马懿立刻感到不安。
日期:2011-05-30 09:50:42
明帝的第二道诏书出于孙资刘放的鼓动,他这道诏书发出不久,就遭到曹肇等人的反对,结果明帝瞬间又改变了主意,紧跟着在第三道诏书里又告诉司马懿还是不要来了。
三道诏书前后矛盾如此之大令司马懿几乎无所适从,这种事在明帝是从来没用过的,司马懿正犹犹疑疑的行军中,明帝第四道,第五道,第六道诏书也到了,他几日之内竟五道诏书传到,这后面的诏书却再也没有变化,一律是召司马懿火速回京。
明帝最后一道诏书是这样说的:“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这个“视吾面”却不是在梦中,司马懿大惊,他立知京中发生重大变故。到此时司马懿什么也顾不得了,即使明帝再有相反的诏书传来,他也决不会再瞻前顾后。司马懿大军此时离洛阳约四百多里,他飞身登上追锋车(古代一种驿车,车行疾速),星夜疾驰,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赶到了洛阳。
因明帝早有诏令,司马懿果然一路无所阻挡,直接排阁而入。在嘉福殿,司马懿一眼看到御床上的明帝,瞬间眼泪就下来了。
不管司马懿的眼泪是否值钱,明帝现在的样子的确无法让人无动于衷。明帝可谓美男,他天姿丰秀,立发垂地,举止形貌超凡脱俗,一眼望去,但就本身就足以摄人心魄,然而此时的他已形消骨蚀,没有半分当日的气象。
日期:2011-05-30 12:05:48
司马懿一百天行军,一百天进攻,一百天回师,六十天休息,果然在一年里按照预期完成了辽东战役,可是这一年的分别竟就足以使年富力强的明帝阴阳分隔,这种事的确足以令人唏嘘。
明帝未等司马懿开口,便伸出已无血色的枯手抓住司马懿说道:“朕病重了,现在将后事托付于你,你当与曹爽尽心辅佐幼子。朕得见君,无所遗憾了!”司马懿闻言叩头不止,痛哭流涕。
这时候明帝的二个儿子齐王曹芳,秦王曹询被人带了进来,二个孩子此时一个八岁,一个九岁,已经略懂人事,他们进来偎在明帝身边也是哀声大作,弄得殿中情形更是凄惨。
明帝当此情况下也未免神情黯然,他勉力抬起手臂指着曹芳对司马懿道:“就是他了,你要仔细看看,不要错了。”然后明帝又命曹芳过去抱着司马懿的脖子,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他将来依靠的是谁,该怎么做。明帝的这种做法使宫中再次响起一片哭声。
明帝目视曹芳拥于司马懿怀中,一丝欣慰的笑出现在脸上,他又说:“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与曹爽就好好辅佐他吧。”
这天刚好是景初三年(239)年的正月初一,齐王曹芳遂被立为太子,诸事交代完毕之后,明帝旋即长逝,是年三十六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扶立新君为头等大事,司马懿和曹爽只得节哀顺变,暂时将明帝后事放于一边。曹芳即日继位,宣布大赦天下,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辅朝政,并在即位诏书中通告明帝遗命,罢除以前所有的土木工程,劳役,从此君臣同心共勉,一力心向社稷。
明帝临终之际似乎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他之后的魏国,最大的隐患是在这里吗?
日期:2011-05-30 13:00:07
明帝于正月二十七日被安葬在高平陵(河南洛阳东南),他如果魂灵有知的话,数年之后将亲眼见到他陵寝之地上演的一幕大剧。高平陵永远被载入了史册,但其原因却不是因为明帝。高平陵成为魏国命运的关键之点,而肇始者却正是明帝本人。
明帝自为太子,居于东宫,从不结交朝臣,不问政事,惟潜心于书籍而已,可谓行为有度。他即位之后,善待大臣,简选得当,明辨是非真假,务绝浮华谮毁,无论军事朝政,都明识决断,因此魏国谋臣将相都无不深服他的雄才大略。
明帝又刚毅识达,颇具人君之量,能够容受直言,他且能诗文,虽然文才不及父兄,但也足以傲视一般帝王。他的记忆力更是超强。
明帝熟悉朝中所有臣僚,即使是那些地位卑微的小臣,他也了如指掌,那些臣下的档案品性,事迹履历,及他们的父兄子弟等事,只要一经明帝耳目,那就终生无所遗忘。
明帝向来勤于政事,不怕烦巨,他一生听凭吏民士庶自由上书,有时一月之间达数十上百封,但是有诸多大事压身的明帝无论那些信的文辞有多么鄙陋粗俗,都一定要亲观全文,丝毫没有厌倦之意。
然而就是明帝这样一个出色的君主,他终究还是栽在了嗣君上面,他最后的措置到底使大权旁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虽然说世上没有永远不沉的王朝,可是这种局面魏国本来是可以暂时避免的。
命乎?运乎?到底是人事还是天命,这是一句话二句话,一时半会无法说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