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8节

热门小说推荐

那么听语言的情况如何?听觉的道理跟视觉是类似的。著名语言学家 Steven Pinker 说:“所谓听清楚整个句子,其实是一个幻觉。”我们对于听到的母语句子,因为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声音,同时大脑中存储了很多声音内容,所以大脑让我们感觉认为能够“清楚”地听到了每一句话,其实是听到声音在大脑中“构造”出了大部分信息内容,给了我们一个听清楚的幻觉。所以真正用耳朵获得的新信息只占一个部分,而其他部分都是大脑根据这一小部分信息,结合以前的听音经历“构造”出来的。然而听外语的时候,这个“构造”能力是没有的或者是不健全的,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到外语“总是听不清楚”。

其实母语或外语“听不清楚”的程度是相同的,但因为缺乏外语的思维以及大脑中缺乏外语声音存储,造成无法通过“构造”来还原出句子的完整内容来理解其含义,所以大脑让你感觉听外语时明明听到了但却听不清楚,成了“听而不闻”。所以同学们在听外语时常抱怨的“听不清楚”,其实不是耳朵的问题,是大脑的认知问题。由此可见外语听力问题,也不是因为学会了一句话或练熟了一句话,就能在实际应用中听懂这一句话那么简单。

另外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其实在听别人说的每一句话的时候,尽管感觉“听清楚了”,但实际一开始我们的大脑并不能马上“辨认” 出到底听到的究竟是哪个词或哪几个词。实际上听到这些声音后,大脑在迅速下意识地做出一系列的“猜测”。这些“猜测”的依据是听到的声音与哪个词的发音近似度高,在当前场景下哪个词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前后文的关联这时最可能出现的是哪个词等等。大脑根据这些可能性,预先在大脑中锁定了几个“高度备选”的对象。随着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个单词声音的出现,逐渐“确认”刚才究竟听到的是哪个词或哪些词(McCelland and Rumlhart,1981)。这个过程是大脑下意识地在几分之一秒内迅速自动实现的。因为先有了前面的“备选”,从而使得这种“确认”工作更加迅速,帮助我们加快理解速度。所以在听语言的时候,是当一定程度的“整体”出现后,我们才能实现猜测成功,而不是听到一个字就“听清楚”和“理解”一个字。

在听一句话的过程中,尽管你还不知道下一个词是什么,但实际上你的大脑已经提前准备好会听到这个词了,很像中文里所说的“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的状态。这种状态同样也是增加了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更深一步的分析,实际在听语言的时候,是在没有完全听清楚的情况下,“预估”和“猜测”出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模糊处理”了听到的一段信息,迅速成功辨认和解码了信息的内容,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听明白了。

另外在听外语的时候,如果背景噪音比较大,外语的口音比较重,说话音量小,或者说话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听力困难就会显著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对外语的“模糊处理”能力有限。噪音和口音等因素,使得一句话的模糊程度,变得超过了我们本来就很有限的“模糊容忍度”,就觉得听不清楚了。而如果换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人,则再嘈杂些可能也没有问题,因为他还能顺利地进行“猜测”和“确认”听到的内容,并且在大脑中自动屏蔽掉不想听的噪声。人的这种能够从鸡尾酒会般的各种噪音中辨认出有意义的语言声音的能力,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Colin Cherry,1953)。但听外语时,如果预估和猜测能力低,这种屏蔽噪音、锁定想听的声源能力,就有可能会大打折扣。

即使在安静环境下听清楚的语言,我们的大脑对语言的辨析仍然是符合这种情况,跟嘈杂的环境下听语言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即使母语是英语的人,听到有人读一些字母 B、C、D、E、G、P、T、V;或F、M、N、的时候,很难分辨到底听到的是哪个字母,因为只听一个字母,没有其他信息或前后文来辅助他们猜测。所以在听字母时,一般都需要辅助信息的帮助,比如生活中一般都用大家熟悉的英文姓名的首字母来辅助“B as in Bob, C as in Charlie, F as in Frank, T as in Tom”。单说一个字母,一般都会被对方问到底是哪个。即使是带有含义的语句,情况也是相同的。最典型的就是“Can” 和“Can’t” ,在美式英语中实际是很难听出二者的区别的。美国人对听到的到底是哪个,主要是靠对方说话的语气、语境和说话人的表情等辅助条件来猜测。而当对这些辅助条件不能确认时,对说话人的含义就无法进行猜测,听的人就会特地询问:你刚才说的是“行”还是“不行”啊?所以说话人有时判断对方可能不能猜测含义时,为了避免歧义,经常把Can’t强调地说“Cannot”,甚至说成中式英语 “No Can Do”。但这样做也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为如果想要说Can时,对方还是不能判断你说的是哪个。所以在军队、医院等地方,为了避免因为这种模糊造成听错指令造成重大损失,一般使用“Affirmative”、“Negative”等有明显区别的词而不说Can 和 Can’t之类的模糊词汇。

上面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来说,听力中的所谓“清晰度”是相对的,是由对这种语言思维的能力和整体认知决定;缺乏整体的外语思维,也就不具备模糊处理的能力,所以总需要听非常大声音,慢速度或高清晰度的英语。对“连读”辨析的困难,实际背后都是同样的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听到的外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这种语言声音在大脑中的存储,对听到内容的构造,还原和猜测的能力,所以听力能力是逐渐建立的整体认知过程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学习外语来说,最主要的意义是需要明白,学习外语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整体认知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学一点就会一点”,“背一句就会一句”,然后等着以后碰到这一句“学会了的外语”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

日期:2012-08-04 07:53:46

*确而不定

有关语言中听力理解过程的原理,以前人们普遍认同约翰?洛克提出的模型,即:“说的人发出信号,听的人接收和解析信号”,所以自然认为:“如果我们听清和搞明白了每个部分的解释,以及知道句子构成的规则,就可以解析和理解听到的语句了。”现代科学证实和发现这个模式对语言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人类对听到的语言的理解,实际上并不是“辨别、分析和解释”这个顺序,而是大脑在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构建”后,来确定和还原其含义。也就是说,不是“拆解”分析部分得出整体,而是先“搭建”出整体来,才能确认局部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不是先能听清,才能听懂;而是先有听懂,后有听清。这确实跟一般人的直觉正好相反。

我们用新闻中报道过的 Tiger Woods 跟老婆吵架后“在家门口撞了车”这一句话做例子:“And he crashed his car outside his house.”我们实际听到的是什么呢?(用音标表示吧)实际听到的是:

在听到的这个英语句子中的所有单词之间、其实是不存在间隙的,整个句子就是一个连在一起的一串声音。因为英文是多音节,所以并不能像汉语那样容易切割出词汇来(其实汉语对不熟悉的人来说,一句话听起来也是一连串的没有分界线的音节)。这么快速飘过的一串连续的、不能确定是什么的声音,大脑应该如何正确分割出词汇,然后还要通过“构建”来确定其含义呢?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