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7节

热门小说推荐

语言的变化总是相互借鉴并“删繁就简”,无论是语法还是文字。汉语是融合、借鉴各族语言又经过几千年的简化之后的结果。所以语法结构简洁。语言的简化是各种语言发展的必然方向。其实英语国家的婴儿学习英语时,在掌握复杂的英语语法变化之前,他们说的 baby语言常表现出自创的简化语法,也很像汉语的形式。有的专家甚至说:“英国两岁儿童说的英语,简直就是英语单词加汉语语法”。所以很久以前就有语言学家把汉语称为婴儿语言。

任何语言,在高级程度上,复杂程度应该是差不多的。因为人脑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的程度相类似,所以初学难的未必到高级也难,初学容易的到高级未必容易。但由于汉语语法比外语语法简单,入门语法比较容易学,使得外国人学汉语的初期占了优势。外国人学汉语可以在单词很少,水平还很低时说出“语法正确”的汉语,因为他们是在“简化语法”。尽管刚学不久,我们听起来往往并不觉得他们有很严重的语法毛病,只发现他们的用词不太地道。但作为成年人学习外语,词汇的学习容易,语法的学习复杂,所以词汇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而中国人学英语时则情况相反,单词量能做到比外国人都大,但学习英语几十年,很多人词汇的应用已经非常到位了,但说出来的句子中仍然可能存在大量很刺耳的“语法错误”。由于英语的语法比较复杂,所以中国同学在学外语的过程中,想要突破这一障碍却大多不得法,一部分人是采用主动学习语法规则,甚至背整个句子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发现进步很少。另一部分人则索性完全忽略语法满足于用一口大量存在错误的英语交流。

日期:2012-08-03 07:52:51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此图里中文字“ 好朋友”中的“朋”字,和“明天”的“明”字很像,因为写字的这位“童鞋”在这两字的写法上几乎没有区别,但大家在各自的词中对同一个写法却认为是不同的字。那个“好”字单独拿出来很难认出是什么字,但与其他两个字放在一起,大家却不会认错。英文也是如此,上面的两组went 和 week, an 和 as 都很模糊,看起来几乎是一样的,而第一个单词“I”龙飞凤舞的简直就是一个“钩钩”,但读的人一般都能顺利认出这些字来。而且同样字形的一个字,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自然地被我们读成不同的字。所以我们看文字时,并不是单纯客观地看它们的形状来确定含义,而更多的是“主观”地把它们看成我们认为“应该是”的内容。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呢?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对输入的信息不断进行着“不客观”的处理。我们的大脑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每时每刻眼睛耳朵等器官接收到的新信息量太大,我们的大脑无法迅速处理这么多的新信息,所以只吸取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他的部分都是通过我们以前经验中已经获得的信息来主观地“填补”出来,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新认知。其实这个所谓新认知中的大部分信息内容,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现有内容,我们却以为是外来的,刚收到的,刚刚辨认出的,感觉听清楚了和看清楚了的。

我们的大脑随时都是这样在欺骗我们的。比如,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的眼睛视野内看到的图像是真实、连续和完整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我们认为连续的部分,其实是我们的大脑“构造出来”的所谓“连续图像”的幻觉,甚至视野中有一些盲点的存在我们都意识不到。大家可以做下面这个实验:在两尺远处,闭起左眼,只用右眼睛盯着图2-2中的“帽子”看,然后逐渐拉近眼睛和图片的距离,拉到某个距离的时候,兔子就从视野中“消失”了。你这就找到你的“盲点”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角度和位置的图像,你的眼睛实际上是根本看不到的。(位于视网膜上刚好是我们视觉神经纤维集中输出的位置,所以这个位置没有感知光线和图像的视觉细胞。)然而我们在看整个图像的时候并不觉得视野中有这个盲点存在,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骗我们,通过把周围部分的图像复制过来,把盲点处缺失的图像“偷梁换柱”地给“补上了”,通过“构造幻觉”让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图像是连续的。说实话,如果大脑不这么欺骗我们,那么在我们视野范围内而且比较靠中间的位置,画面上会有个很大的黑窟窿,看起来会是很吓人的。

图2-2 在两尺远处,挡住左眼,只用右眼睛盯着下图中的“帽子”看,逐渐拉近眼睛和图片的距离,到某个距离的时候,兔子就“消失”了。这个“兔子消失处”就是盲点所在处。

日期:2012-08-03 07:55:03

不仅盲点部位的图像是幻觉,视野中大部分图像的“连续感”都是大脑“构造”出来的,而不是眼睛看到的信息。大脑处理新信息的容量局限造成我们无法处理视觉获得的如此大量的信息,所以只能出来其中10%的信息量,另外约90%的图像是我们的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对现实的认知“构造”出来的。大脑的这种认知特征,造成从小失明的人,如果在成年后视力完全恢复,也无法“构造”出大量的连续图像,所以大脑对看到的信息无法处理,无法“理解”看到的东西,这种的现象被称为是“Molyneux"s Problem”,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让大脑来“学习”如何用理解视觉图像才有可能“看见”。这一过程问题重重,并非我们想象那样眼睛就是一个开关,打开后我们就能看。海伦?凯勒曾经写过一篇动人的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中她幻想如果有三天的时间看世界,她将仔细观察亲朋好友和感受大自然。故事是美丽的,但实际上如果她真的复明三天,尽管看得见,但她的大脑是无法理解所看到的一切的,不但不能看明白大自然和人的相貌,甚至连方和圆的形状都无法区分。

科学家们做过实验,如果猫或猴子从出生起就不让他们看东西,等到他们几个月大的时候才让它们开始看世界,那么他们就会是睁着眼睛的“瞎子”,因为即使他们的视力丝毫没有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大脑对看到的东西无法“解释”,对物体形状没有认知,等同于没有视觉能力(Wiesel, 1982)。这种情况是名副其实的“视而不见”。所以这种“构造”和“解释”,并不是对看到的真实物体的补充和还原,而是我们根据以往经历“解释”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很多时候并不是真实的反应。

比如图2-3。这个雕塑左边是一个凸显的脸的形状,右边是个和左边完全对称但是凹陷的脸的形状。然而对于右侧那个凹陷的脸型,我们的眼睛明明看到的是个凹陷的立体图像,心里也清楚这是个凹陷的图像,但是我们的大脑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这个实事,非要在大脑中把它“构造”成一个我们习惯了的凸起脸型的图像,所以在看到图像后会迅速自动把它转换成一个凸起的感觉了。这就是著名的“空脸幻觉”(Hollow-Face Illusion)。

图2-3 大家明明看到右面的脸型是凹陷的,但总会不自觉认为它是凸起的,即“空脸幻觉”

日期:2012-08-03 08:01:49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