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21 21:17:32
对于刘张二人来说,虽然“互保”是他们很向往的,但又是具备巨大风险的。自古人臣无外交,自古挑战中央权威的地方大员也一般没好下场,如果朝廷都已经决定开战了,你地方政府在这里与敌人握手言欢,“爱好和平”,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苦衷,这都是严重的抗旨和“叛国”,下场只有一个——砍你九族的脑袋。作为官场人物,刘坤一和张之洞即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得不考虑将来的凶险。
但盛宣怀和他们不同,盛宣怀替李鸿章掌管着北洋产业,是李鸿章集团的代言人,老盛虽然在体制内也有太常寺少卿等职务,但这是大清独具特色的“官督商办”造成的,盛宣怀是著名的红顶商人。大家知道,商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他们的胆子也是最大的(为了赚钱不顾一切),而红顶商人的意思是他们的生意是跟时局和政治结合在一起的,时局好的时候,利用时局来赚钱,而时局不好,有可能损害甚至是破灭赚钱的时候,红顶商人就会挺身而出,为保护赚钱,商人必须影响政治!
事实在《马关条也》的风头过去之后,大约从1899年起,盛宣怀一直在运作一件事情——让李鸿章官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在别人看来,盛宣怀是李鸿章的代言人,是靠着李鸿章这棵大树才在商场上飞黄腾达的,不过只有盛宣怀知道,他和李鸿章是唇齿相依、相互扶持的关系,他离不开李鸿章,李鸿章也离不开他,大清在商业上既然是官督商办的体制,政治可以影响经济,经济也一样能够影响政治。于是,当李鸿章因甲午一战在仕途上栽了大跟头的时候,他盛宣怀能够做到的,就是以他可怕的财富、惊世的智慧、惊天的胆识,使李鸿章官复原职!
只有李大人还是原来的李大人,那些钱才更好赚。
所以义和团运动发生以来,盛宣怀一直在关注着北京的局势,他在寻找这机会。
6月10日,盛宣怀得知了西摩尔大军正向北京进发的消息,对于盛宣怀来说,他关心不是北京的安危,而是李鸿章复出的机会。盛宣怀趁机给荣禄发电:中堂,洋兵进京,局势更加危急,看来目前只有让李鸿章大人回京,重新让他出任直督,才能与洋人和谈解决问题!
从局势上看,这的确是一次大好机会。盛宣怀抓住了。
日期:2013-09-21 21:20:26
荣禄迅速上奏,慈禧在权衡了几天后,终于在6月15日发布了那道上谕:著李鸿章著迅速来京!袁世凯(带兵)迅速来京!
李鸿章接到这道上谕时已经是18日,如果没有意外,李鸿章估计是会进京的。这个意外就是他的儿子李经方发来的另外一份电报:召父亲您回京,是让您和洋人和谈,但此次和谈的难度比以往几次都要大(太子党集团还在把控朝廷,洋人也不会同意),和谈不成,您的结果会更坏,建议您谨慎行事。(《李鸿章电报全集》)。
这一天李鸿章还接到了另外一份电报:盛宣怀向他报告大沽口炮台已经失陷。而前面我们知道,裕禄直到20日才向慈禧写奏折报告炮台失陷——也就是说,坐镇广州的李鸿章竟然比坐镇北京的慈禧还要提前知道大沽口炮台失陷的消息。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消息更让他判断此时并不是复出的最佳时机。想想看,如果洋人没有攻下大沽口炮台,还有和谈的可能,炮台都已经打下了,洋人更加不会和谈了。
于是李鸿章在他的两广总督衙门高调地宣布“遵旨北上”,不过我们知道,这是喊给别人听的,实际情况是连他总督府的大门都没有出。李鸿章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不要急,等等看!关于他“北上”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现在继续来看盛宣怀的应对。
盛宣怀急坏了。朝廷开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北洋产业中,最赚钱的航运、铁路、开矿等等这些的行业基本上都是离不开洋人的,一旦开战,利益将严重受损,于是,在刘张两位总督因各自辖区统治的需要而对与洋人“互保”热切需要时,盛宣怀这位没有地方督抚之权的人成为了“互保”的总策划和真正核心,成为了站在总督大人背后的人。
当然,盛宣怀成为核心还有一个现实条件:远在南京和武昌的刘张两人之间所有的商量、出主意都是要通过一项东西完成的——电报。而盛宣怀是大清电报局的实际控制人,此时人又正在上海电报局,东南区的电报都是他第一个看到,所以,清国这边的“互保”是围绕盛宣怀来进行也就不奇怪了。
在盛宣怀的运作下,与洋人的谈判进行得顺利。而正当大家以为条也很快就要签时,一件意外到来了。
日期:2013-09-21 21:23:22
6月20日,在意识到开战不可避免后,慈禧给了各省督抚一道谕旨,要求他们“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联络一气,共挽危局”。第二天,慈禧发布了那份那份著名的“宣战诏书”,紧急发往南方——这些我们在前面都已经讲述过了。
盛宣怀在上海电报局首先看到了这两道谕旨,随后转给了刘张两位总督。很明显,刘张二人此时如果签署“互保条约”那就是明确抗旨了。更重要的是,洋人也在紧盯着这二位的态度,如果他们不拿出点实际行动来,即使签了合同,洋人也是无法相信的。
又是盛宣怀站了出来,他给两位总督大人出了一个主意:先把“宣战诏书”在他们的辖区内扣下,不在两江和湖广“昭告天下”,保证互保条约顺利签署。
计划是不错,但私扣圣旨这样杀头的事情刘张二人也不敢这么做。并且这两位兄弟对李鸿章大人也有意见:你李大人不能老居幕后后,不能让所有的风险都让我们来承担,在这个节骨眼上,你也应该发句话啊。
盛宣怀及时给李鸿章送上了他的主意:大人您只要说这份诏书是假的,不是太后的本意就可以了,如果大家不是反太后,只是反这份“伪诏”,将来还有谁能追究?
李鸿章对此深表赞同。6月25日,李鸿章当即向盛宣怀复电:二十五诏(即“宣战诏书”)粤断不奉,所谓矫诏也!
有了李大人这一锤定音的表态,刘张二人也就大着胆子干了。正是在李鸿章表态的第二天——6月26日,两江、湖广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团的《互保章程》终于签署。而直到2天后(28日),慈禧的“宣战诏书”才在大清南方的中心——上海公布。很多人都是在这一天才知道朝廷已经洋人开战了,舆论一片哗然,不过与洋人的“互保”已经是白纸黑字的事实,合同都已经签了,大家必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