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21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09-20 16:26:33

聂士成之死3

租界之外,溃散的裕禄军重新收拢起队伍,和回援的聂军再次组建防线。裕禄仍然驻守与租界隔河相望的武备学堂原址,而聂士成军则在租界以东的天津东机器局布置炮位和防线。

清军的无烟火炮仍然是对八国联军最大的威胁,虽然他们兵力增加了,但如果找不到炮位,就只有挨轰的份。八国联军又拿出了重赏,一对清国教民父子出发了,他们成功地侦查到了炮位,潜回租界报告给了联军。

和北京城里的教民逃进使馆区躲避义和团的追杀一样,天津的教民也在义和团骚乱发生后纷纷逃进租界避祸,租界里另外的清国人是留在这里揽活的苦力,租界之战时,他们帮联军挖地下室、背尸体、挖坟墓、搬炮弹、清扫卫生,报酬日结,这些人也饱受炮火的轰炸,一个教民一把把辫子剪了,说道:我再他妈的不是清国人了!

得到清军炮位,租界的清国教民和苦力就冒着炮火,把联军的重炮拖到更有利的炮位进行还击,然后步兵发起冲锋!裕禄的武备学堂防线首先被撕裂,在八国联军的正面攻击和侧翼包抄之下,聂士成驻守的东起机器也失守。

裕禄已经带着他的军队回到天津城内去布防了,而聂士成率军顽强地退守下一个阵地——西机器局。可谓步步抵抗!

此时,好消息传来了——马玉崑率领武卫军左军5000名援军抵达。

相信大家还记得在6月13日,慈禧那道命马玉崑带队从山海关进京的上谕,现在,马玉崑终于到了,这给聂士成极大的支持,军心大振,八国联军一见这情况,知道聂士成的厉害,他们又聪明地停止继续进攻,而是再度退回到租界内。

对峙的局面形成了,双方都在做同一件事:待援。

日期:2013-09-20 17:24:40

第34章:大臣的算计:东南互保

汉党的算计

从5月份开始,东南地区的总督们就开始在做应急准备。刘坤一、张之洞等纷纷上折子,明确要求立即对义和团进行镇压,格杀勿论,否则一旦造成局势无法收拾,洋人开战,朝廷将大难临头。

总督们的意思是,既然和洋人的仗是肯定打不赢的,那么就不能打,必须想任何办法避免。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慈禧的内心也正是这样一个想法。避战,她一直在避;“剿匪”,她一直在剿,可是有时候想剿也剿不动啊,很多的事情,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6月15日,张刘二人再次联名上奏:如果再不速速“剿匪”,祸在眉睫!在这次警告朝廷后,他们开始运作后来影响很大的一件事情——东南互保。

所谓东南互保,简单来说就是东南地区的地方大员和各国驻上海领事签署的“和平谅解备忘录”。一旦朝廷开战,各国保证不进攻这些地方大员管辖的地区,而他们辖区内所有洋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生意的利益,均有总督们负责保护,一旦出现威胁洋人的行为立即镇压。所谓“我保洋人商务,洋人保我领土”。

八国对于跟清国签“互保条约”是没什么意见的。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些条约保证了八国可以腾出手来,能够将最多的援军派往大沽口,能够以少量的远征军专心在京津进攻,对八国联军在京津的作战极为有利,所以它首先在军方获得了支持。当然,各国政府也很支持。

英国人最积极,两江和湖广都属于长江流域,而自从《南京条约》以来,长江流域一直是英国霸占的利益中心,必须保证这里的稳定。而英国也担心一旦发生战乱,很可能导致俄国人趁机南下,染指长江流域,所以东南区的和平对英国有利。

美、日基本上是站在英国这一边的。

俄国人自然早有对长江流域趁火打劫的打算,不过,根据他们一贯的特色,是不会明确出面去得罪英国人 的。于是俄国暗中怂恿德国出面,希望能够在长江流域也烧起战火。

德国人本来是想行动的,不料北京发生克林德被杀事件,这给了德国在北方领衔八国联军作战,让德国人最终出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绝好的机会,于是以在南方支持英国的方式换得英国在北方的支持。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基本是跟随德国行动的。德国既然不愿意得罪英国人,他们自然更加不愿意,俄国的另外一个盟友法国也是这个意思。于是俄国已经失去了支持了,如果它坚持在长江流域发起战争,英国人很可能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众多的支持,反过来倒打一耙,趁机扩大利益地盘

于是“东南互保”在八国中全部获得同意。后来的条约能够在开始谈判后几天内就签约,谈判时间比大清历史上与洋人的任何一次“条约”都要短,正是跟八国的这种态度有关。

在清国这边,虽然刘张对互保条约的需求是最迫切的,但真正策划、推进和主导的却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商人——盛宣怀。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