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7-04-24 22:27:49

第141节韩信用计,燕国归附

韩信对于李左车的重视不是没有道理的,李左车的名声虽然不及祖上那样耀眼,但好歹也不会辱没了名将世家的招牌。

听完李大师的建议后,韩信感觉豁然开朗,原本被视为大难题的燕国、齐国其实也很好解决。直接用兵打见效慢,还有不小的风险。但用谋略,以势压人,则一本万利。成功几率大,就算万一不慎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空手套白狼,就算没套着,也不会赔掉一双手。

对于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听完后回味良久,直连点头,最后用了一个字总结:“善”。

善就是好,这个意思在今天也差不多,当然,前提是在特定语境下。比如,有人说你心地善良,就是说你心肠好。又比如说姑娘爱给被拒绝的小伙子说:“你是个好人。”你也可以理解成为她在夸你善良,只不过我建议听见姑娘这样说的小伙子们可以去唱歌喝酒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之情,然后千万不要再成为姑娘们口中的”好人“、”老实人“,分分钟加入三千万光棍军团的节奏。

言归正传,韩信以一个“善”字总结这段对话,言简意赅。

李左车这计谋要是成了,简直善一本万利啊。

于是多余的话不再说,韩信接着与李左车把酒言欢,探讨天下大事,或者男人间的一些喜闻乐见的话题。

从李左车那里取完经后(当然,这个时候佛教还未传入中土,或许用求学请教比较合适),韩信就赶紧学以致用。派遣使者出使燕国。

使者见到燕王,态度十分恭敬,说话语气也很“客气“,就是台词么,感觉“差了点”。

不外乎就是一番客套话,先是拉关系,大肆赞美一番燕国与汉国的”友谊“,接着说大将军不才,为汉王征战,本欲和赵国大军在河北大地相聚个三年五载的,但不想赵军自己不争气,才一打照面就全军覆沒了。麾下将士闲来无事,又听说燕国风光别致,信欲带手下将士前来燕地旅游观光,与大王会猎于易水河畔,大王意下如何?

言辞凿凿,情深意切,燕国君臣却是吓坏了。燕地风光好,带兵数万前来旅游的,灭赵之后将士无事想找点乐子?怎么听怎么别扭。

燕国君臣私下商议后,决定问使者韩信究竟意欲何为。使者这才说道:“汉王灭秦,本能王关中。楚霸王言而无信,又谋杀义帝,失信于天下。现在汉王的大军已经越过函谷关,攻占了代、赵故地。燕汉两国往日无仇近日无冤,大将军不愿与燕国兵戈相向,但楚汉之争,燕国还须一个表态。否则,在赵地的汉军会感到不安的。”

燕王内心腹诽不已,感到不安的恐怕是本王吧,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二十万赵军都不够韩信塞牙缝,何况比赵军战斗力还弱一点的燕军呢。

领会了韩信来意的燕国君臣也很干脆,事已至此,必须做一个选择了。项王威震寰宇,但距离燕国太远,中有齐国阻拦。韩信虽然初出茅庐不久,却也战功赫赫,更要命的是韩信带来的汉军就在燕国的大门口,随时准备进来串门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燕君虽不甘心,但无奈燕国弱小,只能传书韩信,表示归附汉国之意。

燕国既然归附,韩信也不用带军北上了,就留在赵国故地稳定局势,并派信使将燕国归附的消息告知汉王刘邦。

日期:2017-04-25 00:18:17

142节 赵王张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记载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韩信与李左车的一夕畅谈。我是听人(主管)一席话,睡觉两小时。差距啊,难怪我现在还是公司内的一个无名走卒。什么叫人比人不如人,这就是。

燕国归附了,齐国也不远了。眼见燕赵两国,一个被迫归降汉王,一个直接被灭国。齐王心里也十分恐惧,他虽然与楚霸王项羽斗得不死不休,可那也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况且已经得罪死了项王,现在又要把汉王得罪死么?

犹犹豫豫间,齐国渐渐有导向汉王的倾向。

看起来一切都那么的美好,一举荡平北方数国,似乎指日可待。不过在这之前,韩信还有一件事要做——赵国继任者的问题。虽然直接吞并是最保险的,但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这样的做法也是最糟糕的。天下各路反王都看着呢,要是汉王吃相太难看,难免其他诸侯不会生出唇亡齿寒之感、兔死狐悲之意。不过齐国可能会出现反复,就算是明确归附的燕国,恐怕也会倒戈相向甚至与汉军死战到底。

所以,赵王继任者的问题提上了韩信的日程。这个继任者肯定要有一定的名望和实力,最好是拥有高贵的出身、强大的实力以及深得赵地士人百姓的心,否则就算强行推上位,赵国故地的人也不会理会。

这个赵王,现在肯定不能从刘邦的集团里面挑选,哪怕人选再合适也不行。毕竟赵国新附,人心还未完全收拢。如果此时贸然人命与赵国原本渊源不大甚至有仇的人来接替赵王,那完全是给韩信自己挖坑。

韩信肯定不愿意自找苦吃,他想了想,似乎只有一个人选了——张耳。这位老兄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他和陈余争斗多年,终于赢了这位昔日的至交好友。可惜高兴也就是是一瞬间的事,转瞬即逝啊。现在赵国没了,自己的武装也垮了。相比陈余,他是幸运的,至少活到了最后。但张耳又是不幸的,好友反目身死、故国沦亡、国人视其为叛徒贼寇,引狼入室。活着的人也许会比死去的人背负更多,承受更大的煎熬。

不过,也许张耳乐在其中。

韩信也很干脆,直言目前赵地需要一个新王来稳定局势,这个新任赵王必须和汉国一条心,同时又要在赵国故地拥有或者曾经拥有很高的名望。那个人已经找到了,就是先生你——张耳。

什么叫天上掉馅饼,这就算是吧。意料之外的惊喜,张耳欣然接受,也由不得推辞。

刘邦、萧何也明白其中的门道。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