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16 23:17:35
139节 五十七章 韩信问对
话说韩信麾下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馀,一代名士、权臣最终含恨而死,他与张耳的故事千载以来为人津津乐道,两人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随着成安君的死难化为尘埃。
名义上的赵国之主赵王歇逃回信都,也被韩信率军追杀。此时,赵军重要谋臣李左车也陷于乱军之中,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终束手就擒。
同样是俘虏,韩信对待赵王歇和李左车完全就是两个态度,俘虏赵歇后不久就命人处死,以绝赵国人复国之心。而对待李左车,完全是以礼待之。
早在汉军发起总攻的时候韩系就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众将士大为不解,但还是忠实地执行着命令。
很快,汉军便擒获了李左车,赵军败得太惨太迅速,连李左车也没反应过来就稀里糊涂的沦为俘虏。
将士们知道自家将军很重视李左车,倒也没为难这人,把他捆缚之后送往(大将军)左丞相处。
正在和亲信商议军机的韩信听闻部下已将李左车生擒并带至大营,立马前去。
韩信在左右的簇拥下走来,赶紧急步上前,亲自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这一连串的动作不仅让左右懵了,也让李左车目瞪口呆,败军之将,没有被折辱一番或者拉去砍头祭旗已经算是撞大运了,怎么还被当成贵客礼待。
韩信没有立即解释这一切,接下来几天依旧对李左车以礼相待,好吃好喝伺候着。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相识相知。
过了一阵子后,韩信终于忙完琐碎军务,此时赵国基本上平定了下来,但下一步行动迟迟无法展开。汉军要东进争夺天下,他所率领的在这一路面临的主要对手还有燕国、齐国,有了赵国的前车之鉴,这两个国家戒备森严,况且目前韩信手上的兵不多,
强攻实属下策。
正为攻打燕齐两国烦恼的韩信这一天又转悠到李左车这,准备问好一番。此时烦恼之时=事涌上心头,于是韩信问计于李左车。说他准备攻打燕、齐,特来求教。
李左车为人很有谋略,这一点韩信已经知道了,所以问计于他。但败军之将不复言勇,现在李左车作了俘虏,少说少看才是保命之道,便再三推诿。
韩信再三请求,言辞诚恳。李左车见状也不便推辞了,万一弄成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悲剧那就成了大笑话了。于是李左车便答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见韩信略有疑惑之色,李左车接着又说道:“目前不宜攻燕、齐。应抚恤百姓,犒劳将士,同时以优势兵力向燕国进发,以造声势,迫使燕国顺从。一旦燕王顺从,齐国就会闻风而服。这就是兵书上说的先虚后实之法。”
日期:2016-07-20 20:20:35
140节 五十八章 韩信问对 下
上节说到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伐齐之事。
一开始身为俘虏的李左车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事?”
但韩信不以为意,用活生生的故事反驳,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如今已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
李左车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如今将军渡过西河俘虏魏王,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如今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
所谓虚虚实实,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外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