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日期:2017-04-26 00:02:55
143节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韩信报请刘邦以张耳为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镇抚其国。汉王许之。
对于张耳来说,这一次宝算是压对了,虽然赵国已不复昔日赵国的模样,至少,他还活着抱着大腿。
这一段时间,韩信的仕途生涯青云直上,名声也响彻神州。当然,伴随着巨大名声而来的,似乎也是无穷无尽的烦恼。韩信带领汉军灭了赵国、迫降燕国,给楚国带来了莫大的危机,围堵汉王的策略彻底告破。高傲的楚霸王项羽无法忍受韩信的高调,发誓要给这位昔日的侍卫一点颜色尝尝。于是在项羽的命令下,楚军数次派遣大军,出其不意地渡过黄河进攻赵国。
这样的作战方式一度让张耳、韩信疲于奔命,不过兵仙之才非常人可企及,韩信和张耳带领汉、赵两国军队,不断往来于赵国境内,平息叛乱,驱逐楚军。竟然渐渐的安定了赵国的大部分城邑。甚至还有余力去支援一下捉襟见肘的汉王刘邦。
这段时间的刘邦很是窘迫,自从彭城之战后,刘邦仿佛走了霉运,期间虽有小胜,但总体上还是被项羽围殴的份。
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威风八面的时候,他的主公刘邦却远没有这种风光,甚至过得十分惊险。
公元前205年冬,被刘邦阴了一把攻破都城的项羽发动反攻,愤怒的项羽是可怕的。楚军来势汹汹,汉军的抵挡看起来是那么的弱小。很快,刘邦坐不住了,因为楚军攻势太猛、行动太迅速,他被围困在了荥阳。
荥阳是战略要地,城墙牢固,但在楚军如潮水一般的攻击下像一叶扁舟,随时有可能被浪潮吞没。刘邦是个爱惜性命的人,他的想法很实际,想法活下去才是王道。
不过,在这之前他得首先解决掉一个人才行:范增。
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也是整个楚军阵营里为数不多的一流谋士。鸿门宴上项羽的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让范增深感痛惜、后悔,以至酿成大错。但这一次,范增决定不能再让刘邦跑了。眼见大军把荥阳围得水泄不通,范增似乎已经看到了刘邦殒身之时。
惜命的刘邦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干掉人老心不老、一心拒绝和事佬的“范大将军”。论动武,哪怕刘邦不是武将,也可以轻轻松松碾压范增。但范增不是靠武力值吃饭的,偏偏还是靠算计那些武力值爆表的人为主业的。
论谋略,刘邦充其量算个中等,但是架不住他手下的人才多。唯才是举、不论品行的举荐人才方式虽然为世人所不齿,但效果确是杠杠的。
陈平这样欺兄盗嫂之人,幸运地遇到了不计较出身和过往那个的刘邦。这个时候也该干点活发挥作用了。
日期:2017-04-28 01:00:37
144节
在说陈平献计之前,我们还是简单来看下荥阳之战的背景吧。
一切都要从彭城之战说起,楚军的反击虽然大败汉军,但自身也承受重大损失,双方便开始在中原地区展开拉锯战。刘邦筑通道以取敖仓(在成皋,为秦所建之粮仓)粟济军。这样,围绕这一地区,楚汉双方在此对峙了一年多。彼此都想一口气把对方吞并,确都没有办法做到。
期间项羽是很有机会解决掉汉军主力的。在项羽的亲自带领下,楚军屡次侵夺甬道。汉军丢了甬道,意味着粮道断绝,这对于大军来说是致命的。君不见战国末年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围绕这一地区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了一年不分胜负。结果赵括冒进导致赵军粮道断绝后,只用了四十六天赵军就崩溃了,主帅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杀,最后四十万赵军投降,成就了白起的“杀神”、人屠之名。
汉军乏食,参照赵括的结局,继续这样下去,刘邦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关键时刻,保命要紧。刘邦放下所有的面子,向项羽求和,反正大家都是背信弃义的人,彼此见面也好、打交道也罢,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为了能顺利脱困,刘大亭长请割荥阳以西为汉地。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项羽竟然不同意。
项羽不同意是有缘由的,高傲的他不容刘邦这样的“跳梁小丑”继续存在,在他看来,和刘邦这样的人并列世间称王称霸,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
项羽既然不同意,那么刘邦的麻烦就来了,继续这样让楚军围困下去,自己麾下的汉军将士有没有长平之战那些赵军的结局他不知道。但自己比起赵括来,肯定查不到哪里是一定了的。
刘邦想要脱困,就必须打破项羽的封锁。动武首先就排除了,要是打得过项羽还用得着这么烦恼么。刘邦也想大喊一声“不要怂,就是干。”但楚军的战斗力确实是不容小觑的。武的不行,那就文的来吧。不过想和项羽玩计谋的话,关键不在项羽身上,而在范增那里。
项羽的武力值确实没话可说,力拔山兮气盖世可不是自夸的。但智力值嘛,其实也不错,不算顶级但也不是垫底的,就凭破釜沉舟一事,就不能把他当一个单纯的武夫看待。但问题是,项羽的缺点也太明显了,刚愎自用,顽固得像某些人笔下的老头子。
所幸平时有范增来“查漏补缺”,也还算没出什么大事。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鸿门宴上的失败了,但那责任不在范增身上。
陈平想要帮助刘邦脱困,范增很重要,他的重要不是在于他的存在,而是在于他最好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