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421节

热门小说推荐

秦穆公之后又过了十六代,到了秦孝公。秦国本来就穷,跟崛起的超级大国魏国之间的年年战争,让秦国雪上加霜。秦孝公急了,发布招贤令,招来卫国人商鞅。(449)

日期:2020-05-28 10:40:36

秦孝公不见得智力超群,但他有着和齐桓公一样的品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商鞅之于秦国恰如管仲之于齐国,秦孝公全心全意地支持商鞅。在商鞅的治理下,昔日被诸国瞧不起的秦国被刮目相看,乃至于被仰视。

秦国自此以后持续性地发展壮大,而不像齐、魏、楚等国仅仅昙花一现就风光不再,主要是因为后来秦王的执行力很强。哪怕秦惠王恨得杀死商鞅,他仍然坚定不移地沿用商鞅定下的国策。秦国的运气还特别好,秦武王嬴荡和秦孝文王赢柱能力差,老天就把他们收走了,秦国称霸丝毫不受影响。

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襄王三人在位近百年,能臣名将辈出,到秦昭王晚年,秦军虽然在与赵国的战争中损失惨重,但其余六国也遭遇重创,再加上胆怯和自私,无法构成对秦国的实质性威胁。

嬴异人虽为王不到三年,但中规中矩,没出什么岔子,甚至还用离间计废掉了战国四君子中最有作为的信陵君。

嬴异人驾崩时,嬴政才是初中生的年纪,国政完全在“仲父”吕不韦手中。命运再次眷顾秦国—卫国人吕不韦对秦国忠心耿耿,一如商鞅之于秦国,悲摧的是,他们都死于对国家图谋不轨的莫须有罪名。嬴政后来像割韭菜一样平灭诸国,唯独留着卫国这根“韭菜”没动,或许是出于对商鞅和吕不韦的愧意与敬意(纯属猜测,不建议考证)。(450)

日期:2020-05-29 09:04:06

嬴政能给自己起名“始皇帝”,足见把自己看得多高,后人对他的看法两级分化,要不把他捧得云里雾里,要不就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几乎是反人类的怪物。

后人对嬴政最高的美誉是“千古一帝”,令人惊奇的是,第一个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居然是才气纵横、桀骜不驯的李贽。秦始皇的政绩前面前面已有详述,不外一统天下以及规范度量衡、车轨和文字,最最重要的成就当然是统一天下,否则其他一切免谈。

秦始皇灭六国、独占江山,是否真能说明嬴政天纵奇才,非他不能成此霸业?经过秦昭王的长达四十六连的碾压,再经过嬴异人的三年守成,六国已经成了渣,捏不起来,也硬不起来,崩盘是迟早的事。如果嬴异人多活十来年,那么也许他就成了统一天下的人。嬴异人在位虽仅三年,但此人做事果敢,兼有谋略,再给他些时日,他将提前扫平六国。因为嬴政继位时尚年幼,后来又与吕不韦生嫌隙,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秦国吞并天下的节奏。再退一步说,假如继位者不是嬴政而是其他王室子弟,秦能否取天下?只要那人智商、情商达到平均线,基本就能妥妥地六国收入囊中。

打个比方来说,就算六国曾是六匹狼,但它们要不年迈体衰(比如楚国)、要不缺胳膊少腿(比如韩国)、要不眼瞎耳聋(比如魏国)、要不心梗(比如齐国)、要不老年痴呆(比如燕国)、要不癌症晚期(比如赵国),任何一个体力正常、手拿棍棒的猎人都可以猎杀这六只病入膏肓的病狼,只要这个猎人不自残,不似秦武王那般疯傻。(451)

日期:2020-05-30 09:58:28

嬴政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语义学上的造诣—“始皇帝”这样的名号他爹未必想得出来。在我看来,秦始皇对历史的影响不在于统一天下,而是他对政体的改革。夏商周以来的分封制被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只是秦朝的打工仔,靠工资生活,而此前封国的君主们想当于天子的分公司老板,自主权很大,一不留神就会做大做强,比母公司还要强大。

秦始皇的历史想必学得好,而且善于从历史中总结教训。他看清了夏商周走向衰落的原因就是藩王做大,商王成汤取夏桀而代之;周王姬发取商纣而代之,秦始皇就另辟蹊径:没有王,谁还能取代秦?他对这个设想充满信心,所以才取消谥号,他的继任者将是皇帝二世乃至万世。

踌躇满志的秦始皇,志在“万世”,自然瞧不上夏朝四百多年、商朝五百来年、周朝近八百年的国祚,在“万世”面前,区区数百年不过如白驹过隙。他做梦都想不到取消封建制这个革命性的举措并未能让江山永固,秦帝国仅两世而终,从秦始皇称帝那年算起,秦朝满打满算才十四年,跟王莽的新朝一样短命,简直是天大的讽刺,连夏商周的零头都够不上。后来的朝代效法秦制,也没有哪个朝代比夏朝长寿,遑论商、周了,最长的是两汉,加起来也就四百年出头。(452)

日期:2020-05-31 09:13:03

从国祚绵延的时间跨度上来看,封建制无疑远胜于高度集权的帝制。商朝若非出了微子这种不确定分子,周朝建立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至少会延期。周朝之所以能够延续那么长时间,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夏商两代的封建制度。

《史记陈杞世家》云:“周武王时,侯伯尚千余人”,也就是说周朝伊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一千多,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得更明白:“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钱穆先生在《秦汉史》里则称,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见经传略凡百三十九”。

按荀子的说法,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政周成王:“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荀子儒效篇》),从千八百骤降至七十一,合并的幅度实在惊人。不过当时的诸侯应该远不止七十一,荀子所说的七十一国或许新立国,就算按“百三十九”算,周朝缩减、重组诸国的比例逾九成!那五十三个姬姓国,再加上姬姓的联姻国(其中就有强大的齐国),天下百来个侯伯几乎全是周天子的家人或亲戚,荀子颂扬“天下不称偏焉”,“天下称偏”才怪呢。很明显,整合过的百来个国家比以前的乌合之众“千八百国”要易于管理得多,不仅是数量上的精简,质量上更是控制得好。(453)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