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发展篇——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五节 两宋司法制度的变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加强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

宋代的司法机关形式上与唐相同,主要由三司: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分掌司法。但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是“建官而不任其事,位事而不命以官”,就是说,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却谋其政,其目的是使“权归于上”,便于皇帝加强控制。宋初不设大理寺主官卿和少卿,而由其他官员主事大理寺。更为奇怪的是,宋太宗时,大理寺不再审理案件,而另设名叫“审刑院”于宫中来审理案件。审刑院设知院事一人,由皇帝从亲信官员中选用,下设详议官、详断官、详复官,从京师官员中选“明法令者”担任。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皇帝。直至宋神宗元丰改官制时,裁掉了机构重叠的审刑院,恢复刑部和大理寺的原有职权。但是,宋朝司法机关复杂混乱的状况并未完全改变。

在地方,各路设置由朝廷直接领导的“提刑”官及其官署“提刑司”或称“宪司”,负责复核及审查所属各州县的判决和每10月一上报的囚帐,加强司法镇压。后世的巡按使即由提刑发展来的。皇帝还通过御史台监督司法活动,经常派出御史台推勘官分赴各地审理重大案件,对循私枉法的司法官有“劾奏”之权。

(2)发展了直诉制度

宋代沿用唐代的击登闻鼓诉冤的直诉制度,而且增设了“登闻鼓院”、“登闻检院”受理申告的案件。著名清官包拯任开封府知府时改革了诉讼人不得进入官庭门内,只能将书交与守门吏役的旧规,大开正门,让诉讼人直接上庭,当面“自道曲直”。包拯是北宋著名的司法、监察官员,是维护封建法制的清官。他主张赏罚分明,执法公平,铁面无私,依法办事。他认为贪官污吏是害国害民的蠹虫,不除掉他们,天下不得安宁,主张用法律手段狠狠制裁贪官,决不放纵。包拯不仅谏议皇帝要这样做,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任监察御史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违法乱纪的高官。一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王逵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逼得老百姓逃入山洞。为此,包拯一连七次上奏参劾他,终于使想庇护王逵的皇帝罢了王逵的官。另一个是淮南转运使张可久,他贩卖私盐一万多斤。包拯依法从重论处了这个贪官。包拯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精神,为历代人民所颂扬。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