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辑 时代的反思 纪实类刊物切忌侵权和造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中国作家协会向某杂志社发出维权通告,指出该杂志刊登的有关毕淑敏、周国平、史铁生的三篇文章侵犯了这三位作家的合法权益,要求杂志社公开致歉,承诺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这是中国作协首次以发公告的方式采取的维护作家权益的行动。

据我分析,通告指出的三篇涉嫌侵权的文章有以下共同点:一、发表之前,杂志社向相关作家表示了采访或组稿的愿望,均未被接受或遭明确拒绝;二、文章的内容真假混杂,真的部分从相关作家的作品中摘取,进行改编和嫁接,严重侵犯了其著作权;三、假的部分则纯属虚构和臆造,为了取得所谓“感人”效果,情节和语言往往矫情肉麻,侵犯了相关作家及亲属的名誉权。

有关我和史铁生的两篇文章刊登在同一期杂志上,发现这一情况后,我和史铁生即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发表声明,表明了我们的严正立场。很快,网友大量留言和评论,大多是对该杂志的善意而尖锐的批评,并列数了其近期因名誉侵权被诉的诸多案例,受害者包括各界名流和普通人。我本人认为,公众的批评和中国作协的通告是一个契机,该杂志社应该由此进行认真的反省,是到端正办刊品德和方针的时候了。

该杂志在中国有巨大的发行量,正因为如此,就更要自重和自律。一本纪实类的期刊,真实是第一品德。纪实作品也可以讲究文学性,但这是指好的文风,不是指可以像写小说那样虚构,而拙劣的虚构也绝不是文学性。真实有赖于正确的办刊方针,倘若一味强调所谓“催人泪下”、“曲折感人”,索要所谓“震撼人心的涉情案例”、“浓烈的婚恋故事”,用高价收购此类稿子,排斥不符合此要求的稿子,甚至淘汰不肯这么做的编辑,那么,实际的结果就必然是诱导和助长胡编乱造。这种做法对于被报道的当事人是侵权,对于读者是欺骗,对于社会的精神生态是败坏。事实上,这类胡编乱造的煽情故事不但趣味低俗,而且内容贫乏,往往貌似云谲波诡,实则千篇一律,毫无精神营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