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24 09:08:52
俄国彼得大帝时代(下)
2.北方大战
彼得大帝的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是"北方战争"(或称"北方大战")。马克思说:"他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无论亚速海、黑海或里海都不能为彼得打开这条直接通往欧洲的通道…无论是从这次战争的目的、结局,还是从它的持续时间来考虑,我们都可以公正地把它称为`彼得大帝的战争`。"
在战争史上,"北方战争"有两次,第一次是:1654—1667年,围绕波兰王位继承问题引起俄国、瑞典、立陶宛、普鲁士、勃兰登堡、丹麦、神圣罗马帝国、英国、荷兰都卷入的混战。结果瑞典获得利弗尼亚(今波罗的海三国),彻底封住了俄国的波罗的海出海口,独霸波罗的海。第二次则是通常所说的1700—1721年的"北方大战"。这次"北方大战"亦呈混战状态,但基本上还是以俄、瑞两国为主角。
也是由于两位善长军事的强国之君导演了这次大战,方使此次战争有声有色,在近代军事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此间的军事成就亦与西欧同辉。这两位伟大的君主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1697—1718年在位)和俄国沙皇彼得大帝(1682—1727年在位)。
自从古斯塔夫二世以来,瑞典一直是在东北欧一枝独秀,独霸波罗的海达百年之久。但同时也一直与邻国关系紧张,波兰、萨克森、丹麦、普鲁士都没有忘记要夺回被瑞典占去的利益。尤其是这一地区内最大的国家俄国,怎能甘败下风。彼得继位之后,励精图治,不仅消除了30年内乱后果,而且趁西方忙于王朝战争之时,使俄罗斯悄然崛起于东欧,他也在南方与土耳其初试锋芒。当1697年瑞典15岁的幼主继位、国内势力又不和之时,以俄国为首的东欧诸国决心联手瓦解瑞典的霸权。彼得则除此目的之外,还想从瑞典手中夺得出海口,以便自己称霸。1699年反瑞联盟形成。1700年4月,丹麦率先发起进攻,接着波兰、萨克森等国参战,俄国在8月8日与土耳其签订为期30年的和约的当天就向瑞典宣战了。
然而,彼得大帝及其同盟对那位年幼的瑞典新国王查理十二显然是低估了他的能力。查理十二是一个早熟的军事天才,他有好战的癖性,热爱战争,骁勇善战,不畏困难与艰险。他颇有自制力,言而有信,既重视军纪,又能在军中树立个人威信。在战场上,官兵们都视其为传奇英雄,对他有无限的信心,也就萌生极高的士气。在战术上,他有过人才智,每当他亲临战场,就能发现敌人的部署的意图及缺点,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神速运动兵力,以会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瑞典军队采用各个击破方针,就在俄国参战的那天,就迫使丹麦退出了战争,联盟连连失利。可见查理十二并非是可欺小觑的君王。
彼得大帝的战略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预定攻击的第一个目标是瑞典在芬兰湾东岸的要塞纳尔瓦。
(1)纳尔瓦战役
1700年9月2日,彼得大帝率军开向纳尔瓦。俄军在纳尔瓦外围集结,并按法国范邦元帅的式样构筑攻城"平行壕",此时,波兰-萨克森军队正在包围里加,查理十二分兵防守。可是正当彼得欲对纳尔瓦发起进攻时,波兰-萨克森军队却解除了里加之围,于是查理十二集中8000士兵来解纳尔瓦之围。
11月30日,瑞典援军出人意料地出现在纳尔瓦地区。而彼得此时以为查理不会来此,于是把指挥权交给了奥地利籍将领德.克罗瓦,自己去诺夫哥德了。查理十二对俄军情况了如指掌,在浓雾大雪中摆开阵势。其时,瑞军只有8000人,火炮37门,远不及俄军。俄军有3.4万余人,火炮175门。
上午10点雾散,俄军发现瑞军严阵以待,并发炮挑战。可俄方的外藉将领畏战,决定按兵不动。下午2点,瑞军果断出击,俄军未经鏖战,军官们先降。于是俄军大乱,只有彼得大帝的两个近卫团尚能抵挡,余则全军溃败,混战至天黑。俄军请求"光荣投降"。于是瑞军在夺得一些战利品后,将俄军残部放走。此役,俄军损失7000人,回到诺夫格罗德。彼得吸取教训,看到在战场上取胜并不取决于兵力众寡,而在于官兵的质量。于是加紧建立正规海陆军,赶造军火,以备再战。而查理十二以为已经解决了俄国战场,将部队拉进冬营,准备翌年去攻波兰。
1701年起,当瑞典主力移往波兰时,俄军又恢复了对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彼得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拔除了此地区瑞典的一系列要塞。而瑞典则无兵可分,任俄国在此地区作大。1701~1704年间,俄军在每一新占地区都建筑工事,并派驻海陆军据守。这样,俄国成功地打开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于1703年,在涅瓦河口大兴土木,建立新都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的扩张意图已显见,而且占据了较为有利的战略势态。1706年,俄国的波兰同盟者抵不住查理十二的压力和打击,退出了联盟。于是查理十二开始全力对付正在崛起的彼得大帝,俄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2)波尔塔瓦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