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时来说,引进外资建了许多的工厂,基本上生产的都是出口型的产品,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可对国内的老百姓生活,影响并不是太大。真正让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就是这些内需,是满足国内普通人生活需求的产品。这样的厂子多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星火燎原的过程,是技术和生产经验普及,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看来,甚至比引进外资,兴办合资企业,对国内的长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大。当然,高校扩招,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这话,扯得有点远了。
回到原本的话题:不得不说,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劳动效率是十分低下的。经营的盲目性,也会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模式的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基本上可以说为零。所以,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时间不长,其弊病就逐渐显露出来。期间,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口规模过大,造成农村田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抛荒,应该就是弊端之一。
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村庄,视野和知识量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候的欧美农业,普遍实行的是农场制。几千上万亩的土地,一两个人就可以伺候了。相对于我们一家一户几乎是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其效率自然是千倍万倍。尽管如此,西方各工业强国,每年仍然对农业给予大量的补贴。印象最深的,法国200个农民,就可以到巴黎的国会门前游行示威,抗议国家的农业政策。只不过就当时来说,无论是从生产能力,还是资金来说,我们的农村仍然不具备那样规模经营集中经营的条件。只有在北大荒等 个别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同的政策。
日期:2021-07-20 09:20:24
俗话说,过犹不及。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强行采取所谓先进的生产模式,并不代表就可以发挥出先进生产模式的威力来。就像西汉一样,无为而治,反而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达到本来应该达到的效果。采取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生产方式,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方式是能够自我调节,逐渐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模式的。也就是说,在我们村这样广大的平原,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肯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当然,形式会有各种不同,公司制也好,生产队制度也好,到了一定的阶段,肯定是要淘汰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的。
所以,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绝不是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而是诞生了各种形式的互助组。而且,就当是来说,也只是权宜之计。随着工业和农机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从南到北走遍几乎全国的,联合收割机收割队。收割队从云贵川开始,最后到黑龙江结束。这本身,应该就是集中经营模式的探索。毕竟,联合收割机的出租,如果仅限于每村一户的话,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与本文的主旨,距离有一些远了。
日期:2021-07-20 14:21:58
嬗变之 渐行渐远
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试图将原来我们的村庄全方位的描述下来。写的过程中,越写越感觉,自己真的力不从心。毕竟,自己的水平,比原来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不管视野还是文笔。
前几年,曾经有一轮“城镇化”开始启动。到现在,村子旁边,还留着当时为了盖楼挖的地槽。在长满荒草的地槽面前,我长久的踯躅,思索,惆怅。也许,我们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朵浪花。甚至,许多人和事,连一点涟漪都没有留下,就被人忘记了。毕竟,在宇宙和地球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也只是其中的一点涟漪而已。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只要我们还生存着,就应该不断思考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规律办事,否则不管你多大的英雄,曾经多么辉煌,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即使当时的历史可以由你操纵写就,但和时间相比,你仍然是渺小的。被蒙蔽的人们,也不可能永远受蒙蔽,总有觉醒的那一天。即如许多历史的铁案,多少年以后都会受到清醒者的质疑,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以不会影响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利为底线,否则,就是自取灭亡,哪怕你再强大。
相比较于改革开放之前,最近这十几年,村里的大学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当然与高校扩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村人对教育、对文化的重视。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村里没有出过一个本科生。这些年,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在村里变得并不罕见。
日期:2021-07-21 08:05:28
这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人再回到本县工作,有几个,甚至连父母也一起带到城市去。区别于南方某些地方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发达了以后就大兴土木修建祖宅甚至家庙祖坟,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似乎故乡的情节更淡一些。毕竟,我们这个村子的历史并不长,只有几百年,历史文化的祭奠并不丰厚。
也许,这些没有多少历史遗存的村庄,最终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消失。更大的可能是,新农村建设,会让农村社区化,城镇化。不管最终会变的怎样,我们的村庄始终在变化。笔者文章开头所描写的土坯加秸秆的建筑,在村里几乎已经绝迹。而全新结构的房屋,也有不少在长久无人居住的情况下变得破败。
也许,这些跟不上历史发展步伐的村庄,会像许多所谓的传统文化艺术手艺一样,有一天会走进博物馆。真有那样一天,应该算是国之幸事。毕竟,历史发展的脚步,浩浩汤汤,任何潮流不能阻挡。历史,不应该变成包袱,背在我们民族的背上,加重我们前进的负担。
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短文《蝜蝂传》,文中的蝜蝂喜欢见东西就背起来,最终导致自己累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能像蝜蝂那样,该进博物馆的很多东西,没必要花大力气重资金去抢救。历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优胜劣汰”。不适应新的历史形势,不能与时俱进的很多东西,后人只能到博物馆里边去凭吊欣赏,又有什么不好呢?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千年。相对于宇宙,相对于地球,这几千年,也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没有人,没有事物可以永恒,即使你有地球那么长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一朵浪花,即使最终都会变成一粒尘埃。每一朵浪花,在它存续期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我的村庄,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尽管,这精彩,能让人欣赏的时间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