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00节

热门小说推荐

被拍卖的东西很多,包括几十头大牲口,几挂马车,几辆拖拉机和几台柴油机及水泵,小型的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的价值最高,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车头和车斗都被分开来拍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一辆比较新的12马拖拉机头,拍卖定价800元。在当时来说,一般农户,对此只能望洋兴叹。

全队社员集合到生产队的大院子里,基本上按照家庭为单位,围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圈子。拍卖的组织,仍旧由生产队长和小队会计进行。队长说了一些场面话,然后说明了拍卖的方法,拍卖会开始。

整个拍卖会的过程,并没有正式拍卖会那样正规,也没那么复杂。所有物品的起拍价,之前由队长和会计,加几个社员代表,估计了一个大概值。最先拍卖的是牲畜,牛马大概是二三百元一头。每当牵出一匹牲畜,队长问:这头牛,抵价*元,谁要?如果只有一家想要,基本上就会以起拍价成交,很少出现正式拍卖会那样竞价不休的局面。毕竟,大家都是乡亲,大多数人是一个家族,偶尔自己相中的物品被别人抢了先,也只能心里暗自叹息一下,瞄准下一个。

牲畜的拍卖进行的很顺利,每当队长报出一头牲畜的价格,现场会出现一小会儿短暂的安静。这时候各个家庭的人员就开始聚在一起商量,开小会。毕竟,二三百元,对每一个家庭都不是不是小数目,不但需要夫妻之间商量,多数家庭还要征求家里稍大一些孩子的意见。往往,几个家庭还没商量出个结果,别的家庭先商量好了,喊一声“我要”。其他因为意见分歧还没商量出结果的家庭,即使想要,也只好怪自己倒霉,下手晚了。除非以前有矛盾,且矛盾还比较大的,才会出来跟人家抬价。大多数人家一见有人抬价,都不会接着往上抬,谁家都知道,不能跟钱过不去,你愿意要你要,我再看别的。

日期:2021-07-18 10:59:41

其实,分到各个家庭的这些牲畜,在使用的时候基本上还都需要两家合作。因为像耕地、耙地、拉大车这样的活计,一头牲口干不来,一般的人家,根本没能力买两头。即使能买得起,也得合计一下,买了之后能否养得起。

所以,尽管牲畜和农具都分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们却自觉地组成一个一个的小型“互助组”。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仍然处于牲畜作为农业主力军的时代,一家一户的生产,根本没办法进行。除了耕种和拉车需要牲畜合作,像抢种抢收等活,还是需要的人多一点才能行,天时不等人,人误地一晌,地误人一年。因而,这些小型的“互助组”,大部分并不局限于两家,三四家四五家的都有。

真正的竞价,出现在柴油机水泵拖拉机这些大件物品上。这几样大家伙,价格基本都超过了500元,能拿得出这么多钱的人家不多,第一天根本就没有拍卖成功。中国人,尤其是农村人,传统意识里普遍比较内敛,讲究的是低调,不露富。真正能要的起这些大物件的人家,也就是那么几户。尽管家里能拿出大几百元,谁家往外掏的时候都会心疼,没那么痛快。

日期:2021-07-19 08:34:15

第一天拍卖完了牲口、农具,这些对大物件有想法的人家,晚上就开始串联,私下达成了协议。于是第二天拍卖的时候,就出现了冷场,没有一家抢先出手。这是几家聪明人想出来的策略,如果大家抢,物品肯定升值,导致大家多花钱。反过来因为没人出价,东西不可能流拍,必然会降价重新定价。

真正有实力独自拿下“大型”机械的,并没有那么多户。毕竟,大家都是从贫穷时代过来的,上千元这样的大数,能拿得出的家庭,真的不多。有几样机械,都是两三个家庭联合起来竞买。至于买下来以后的使用,先买到手以后再说。使用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问题,矛盾和纠纷什么的,也只能到时候再说。

拍卖进行到最后,有实力的几户或几组家庭,基本上都以低于底价的钱买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标价1000的800买了,800的700买了,皆大欢喜。其他社员乐得看戏,反正也与自己没关系,卖了钱也不会分给大家。至于这些拍卖的钱干啥用,当时似乎并没有人去想,即使想了,也不会说出来—钱款,肯定是干部们说了算,怎么着也不会分给全体社员,何苦得罪干部们呢?

几年以后,县信用社开始追讨当初生产队所欠贷款。我们村周围的村子,几乎都是全村人出力,每个人分摊几百元不等的债务。这件事,导致周围村子的很多人,对村干部有很大的意见,有的村子还险些酿成骚乱,颇有些民怨沸腾的意思。而我们村,就用这次拍卖会所得,偿还了那笔贷款,让全村人感到欣慰:毕竟,当初集体的财产卖到了每家每户,拍卖所得没有被村干部们瓜分掉 。至于那些贷款当初是怎么欠下的,其它村子的集体财产是怎么处理的,有谁会去深究呢?

日期:2021-07-19 11:40:24

嬗变之 集中经营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算不得是历史的倒退,也不能算是什么高明的改革。只不过,就当是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这应该算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毕竟,责任制最根本的目的,是多种经营形式的适应性,是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的解放。

像我们村这样的地方,每个人平均有几亩地,在全国来说应该算是地多的。有不少地方,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把所有农村劳动力拴在土地上不准流动,既不利于农业生产,更不利于工业化的进行。就像那时候大家都知道的几句话: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农村大量的劳动力绑定在没有多少产出的土地上,是巨大的浪费。之前由于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国家对农村粮食的征购量较大,本是不得已而为之。随着各种资金的引进,一方面粮食征购量的下降使得农民不再仅仅维持在温饱,有了一定的剩余;另一方面,外资的引进,带来了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出口。之前一家六七口人五六亩土地,三四个人经营,现在一个人就够了。两方面的促进,各自都是正能量,起到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尽管一开始增加的不多,也带动了社会消费的巨大增长。比如原来,城市自行车要票的时候,农村一百七八十元的价格,让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只能对这种巨无霸望洋兴叹。城市里流行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农民也都是非常渴望的。穿惯了自己家织布做成的衣服被褥,那种拉人的不舒服感觉,怎么会有的确凉衣服好穿?等等消费品在农村的兴起,带动了国家工业品的巨大输出,相应地增加了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改开初期来说,这种巨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日期:2021-07-19 14:30:09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