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之所以列举这些人的事迹,是因为这些人最有代表性。从阵营上,这些人在三藩之乱中选择了造大清的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站在了汉民族的一边;从实力上看,这些人有钱有人,有地有兵,是除了吴三桂之外的极其重要的抗清力量,是吴三桂必须要争取和团结的对象。
日期:2021-05-12 19:10:35
吴三桂与网络民族主义
基于利害角度分析,康熙的削藩之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汉人军阀、对前明降将的打击,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在清军南下过程中,由于南方气候湿热,久居苦寒之地的满洲人不能适应,再加上民情复杂,抵抗强烈,因此攻略南方的任务主要交给了投诚的汉人。这样一来,即使不能征服南方,死伤的是汉人,作为基本盘的满洲八旗不会有太大损失,在与南方的汉人政权议和时,可以保留较多的筹码,确保北方地区掌控在清廷手里。在平定了南明后,出于维持边疆安定、节约成本的考虑,清廷自然会给在南方的汉人将领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应对反叛势力,吴三桂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反抗势力的消亡,这些军阀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清廷的作用。无论是出于政治稳定还是增加国库收入的考虑,将曾经赋予这些军阀的各项权力逐渐剥夺,把这些地区的财赋、军政、土地、人口等纳入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文官行政体系的管理之下 ,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即使坐在龙椅上的是汉人也不会例外。燕王朱棣在建文帝削藩时起兵反叛,在夺取天下后也是严格限制了藩王的权力。对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稳定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对地方势力的既有利益造成损害。地方势力为了对抗中央,往往会实现一定程度的联合。吴三桂起兵后可以有这么多人响应,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但是,致命的地方也在这里。对割据一方的军阀而言,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的特权,保证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掌控之中,至于夺取天下问鼎中原,并不是一个急需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当地方势力相对多元时,这种想法是应当尽力避免的。毕竟,哪个军阀真心愿意拿自己的士兵、钱粮去为另一个军阀坐江山拼命呢?在上述几个人中,郑经只知道扩大自己的势力,没有把抗清当做首要目标,客观上还帮着清廷逼耿精忠投降;孙延龄、王辅臣造反是出于和清朝官员的私人恩怨,尚之信是为了自己的爵位继承权。他们和清廷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就是清廷的一员。他们的反叛与其说是民族大义,更不如说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这样一些人,是不可能支持吴三桂北上消灭清廷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吴三桂真的有能力把大清赶出关内,那么吴三桂成为中国皇帝后,会容许耿精忠等人继续割据一方吗?估计是不会的。对这些军阀而言,只要自己的权力得到保障就行,并不需要非得把康熙拉下马。甚至说,假如吴三桂全力北上,后方空虚,他们更有可能进攻湖南、广西等地,把吴三桂的地盘抢过来,以更大的势力作为和清廷讨价还价的筹码。就像当年孙权曾经与刘备结盟共同抗曹,却在在刘备忙于争夺关中、关羽北上攻樊城时背刺夺取荆州一样。
日期:2021-05-12 20:15:10
吴三桂与网络民族主义
笔者个人认为,三藩之乱对清廷的威胁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吴三桂在早期能取得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是因为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距离他在云南的老巢更近,可以及时运输军饷和粮草,维持强有力的攻势。南方地区由于征服时间短,清廷的统治基础还很薄弱,地方官员、将领很多是在清军南下时迫于兵威而屈服,或是在早期投降清朝的政治投机分子(吴三桂就是)。在三藩、孙延龄、李本深等地方实力派的影响下,他们接受了清朝的官职和统治,却并不愿意做大清鬼,为大清流血牺牲。面对锋芒正盛的吴三桂、耿精忠等叛军,远在北方的清廷很难给予及时的支援。如果不愿意为大清而死,那就只能选择投降或是一起造反了。毕竟和满洲的军事贵族比起来,这些靠着功劳取得地位的藩王和自己要相似得多。
但是,哪怕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始终无法扩大自己的基本盘。各大反清势力之间矛盾很深,甚至互相拆台,让他们听吴三桂节制、配合吴三桂,实在是让人看不到希望。一些汉人官员宁死不屈,也让吴三桂对自己能否获得文官集团的支持产生了怀疑。吴三桂既无法有效整合南方的抗清力量,也无法在士林中建立起自己的威望,愿意追随他的,只有自己在云南苦心经营的军队、将领和谋士(关宁铁骑在山海关大战和后来的战争中早已消耗殆尽)。在深受军阀势力影响的南方尚且如此,长江以北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受清廷的控制更深。光靠现有的兵力进入江北,必然是凶多吉少。虽然江北发生了各种民变,但是真的能为己所用吗?老百姓反对的,是异族的统治,还是仅仅是赵老爷、王县官的压迫?北上后,这些“义军”愿意听吴三桂指挥吗?如果赵老爷、王县官来投降,是该杀了他们获得底层百姓的拥戴,还是帮着地主阶级平叛,以获得士大夫们的支持呢?已经占领的湖南、广西是否已经彻底降服,会不会有人密谋归顺清廷给自己背后一刀呢?北上后如何让耿精忠、尚之信配合行动,而不是趁着后方空虚进攻自己的地盘?
吴三桂从决定造反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不归路。这条活了六十年的老狐狸不会不明白,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当时的民族矛盾真的深重到望风响应的地步,即使自己想要和清廷妥协,估计也是难以做到,更大的可能是被有野心的将领、孙子抛弃乃至杀害,并不能阻止汉族军队北上。但是,造反后吴三桂看到的是,很多官员宁死也不愿意投靠自己,各地的抗清力量一盘散沙。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吴三桂有恢复汉家江山的鸿鹄之志,解决不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也只能止步长江了。
日期:2021-05-12 21:11:51
吴三桂与网络民族主义
对吴三桂本人来说,他根本上只能算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并没有能力成为汉族的领袖,也无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官职、地位、名望与吴三桂相若、比吴三桂高的大有人在,吴三桂并不能让这些人听命于自己。吴三桂打击南明政权、杀死永历帝、压迫西南的土司和少数民族,在起兵造反之后已经可以说已经丧失了所有潜在的支持者。有人说,如果能立朱家后裔为帝,奉明为正朔,就能如何如之何,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南明政权历任四帝一监国,谁也没能调解抗清势力的矛盾,只能眼睁睁看着一支又一支的军队或是被消灭,或是投降大清,国土一片又一片地沦入敌手。再往远了说,崇祯皇帝还在的时候,面对西进的李自成,各个边镇不战而降,把北京拱手相让。要知道当时崇祯是合法上位的皇帝,并不是像弘光这种靠江北四镇支持上位的虚君。如果连崇祯都不能让军头听命于自己,那么即使吴三桂真的找一个姓朱的登上皇位,恐怕耿精忠等人也是不会认这么个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