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40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我们知道,黄河在战国之前一直都处在自然漫游的状态。在春秋后期,这条反复无常的母亲河甚至同时出现了禹贡河、山经河、汉志河三条河道。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的话,黄河的下游很可能还会继续寻找新的河道出海,这无疑让华北平原诸国陷入了不稳定状态。因此,魏国人首先想到了沿控制区内的黄河主要河道——“汉志河”一线筑堤,以保护自己的土地不受洪水侵扰(。这种做法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有了这些堤岸,黄河就很难再在魏国境内改道了。问题是早在大禹时代,先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哪怕你只是从侧面堵。因为黄河的水量并不是因为堤坝的建立而减少,魏国人筑堤让自己不再受洪水侵扰,那么魏国下游地区自然就成了泄洪区(所谓“以邻为壑”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我们顺着汉志河道东行的话,就会到达赵、齐两国的境内。魏国的筑堤行为损害最的也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利益,让他们去挖掉魏国的堤防当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自己境内,也沿着黄河修筑堤防,将黄河水礼送入海。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黄河下游就此被固定在汉志河道上了,禹贡、山经两条黄河河道也成为了“黄河故道”。如果黄河只是水量反复无常的话,那么黄河下游国家“齐心协力”的修筑堤防,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因为各国的堤防,都离主河道有一定距离,为洪水流出缓冲地。问题是黄河是一条含沙量极高的河流,经过一断时间的积累之后,那些堤岸与河床之间的高差就会越来越小,直到有一天不断加高的堤防再也无法承受洪水的压力,新的灾难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在中国长达二千年的封建史中,黄河的治理工作能够持续的成为历代王朝的重点工程,其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对于长城体系的维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