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3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1-05-26 13:11:52

寄奴曾住 三

那么,就让我们更换标准之后,重新审视刘裕的为人,和他做过的事。

“惟阴移晋祚,迭弑二主,为南朝篡逆的首倡,实是名教罪人。”清末民初的蔡东藩先生,在其所著的《南北朝演义》中,列举了刘裕的不少优点后,又用这句话,给刘裕一生做了一个否定的总结,而这一论点也差不多代表了古人对刘裕一般评价。

不过,对于前人掺杂了太多“家天下”观念的观点,我们没有必要一概盲从。以在下看,刘裕篡位这件事,其实无可厚非。皇天无亲,有能者居之(古人喜欢说的,是“有德者居之”,但参照古今中外的史实,不能不说,这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谎言)。刘裕的能力超过司马家的任何一代皇帝,干得明显比他们称职,比他们更能治理国家,比他们更能关爱百姓,比他们更能抵御外侮,一言以蔽之:刘裕登上皇位,对治下的大多数民众是一种福祉。

更何况早在刘裕崛起以前,司马皇家就已成政坛装饰材料,晋朝早已在实质上结束,它的实际灭亡并不是由刘裕造成的。刘裕的篡位,只是揭去了罩在这个事实之上的,那层薄薄的细纱而已。

让名实一致,也让百姓得利,这能算多大的罪?

刘裕真正最不可原谅的罪行,是他得寸进尺,在篡夺之余,又杀害了司马德宗与司马德文这对不幸的兄弟皇帝。

当然,死在刘裕手中的无辜冤魂多了去了,在下也不认为曾经当过皇帝的人的命,就一定要比其他人高贵。晋安帝与晋恭帝的死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刘裕弑杀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改朝换代之际增加了两个枉死鬼,而是此举大大毒化了中国传统中已经够残忍的政治文化。

从此以后,一条本非真理的观念,被中国后世的帝王以及帝王竞争者们在数百年间奉为了金科玉律,并一丝不苟地遵照执行:在角逐天位的大棋局中,冠军将独得一切,而亚军只有死路一条!

根据这条规则,帝王或帝王的竞争者们是不能失败的,一旦失败,便如一位睿智老妇人的总结:“求为匹夫而不可得”!如此巨大的反差,逼使所有投身这一行当的人们,都不得不打破所有的道德底线,为夺取或保住权位,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是两个草民打架,受损受伤的一般也就只限于他们自己,但假如把规模放大,两个黑社会团伙火并,就会有很大的机率伤及无辜,同时砸点儿车子、烧点儿屋子,也就变成了平常事。何况能参与帝位角逐的竞争者们,一般说来,总是人类社会中那几个最具权势,最有能量的人,他们一旦不顾一切地把他们的能量进行破坏性释放,“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灾难,就可以被很快创造出来!而且也因为统治者必须保住权位才能保全生命,所以后世才会有“宁予外人,不予家奴”的高论,才会有那么多精忠报国的英雄死于冤狱……

这些发生于后世责任,固然不能一骨脑算在刘裕头上,但作为创造了这一规则的始作俑者,刘裕仍罪无可恕,而刘宋王朝自身的遭遇,也正应了孔夫子的名言:其无后乎!

日期:2011-05-28 10:17:17

寄奴曾住 四

综合来说,至少在刘裕生前,他建下的功业仍远远超过他犯下的过失,他的短暂统治,也为南朝的唯一一个盛世打好了基础,他的出现绝对是那个年代大汉民族的幸事与光荣!但最让人叹息的,还是那一言难尽的身后事……

在刘裕之后,南北双方暂时都无力打破已经形成的力量平衡与文化隔阂,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又维持了一百多年。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一同无言地注视着建康的宫阙,看着一个个新主人昂然走进,又黯然退场,就像走马灯上的人偶,继续重复着王朝更替的古老故事。

只是,其中再也没有了刘裕,再也没有那份金戈铁马的壮志凌云。有的,是统治者们越来越多的醉生梦死和风花雪月,还有骨肉相残与尔虞我诈。

正象后来功业盖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告诫他的太子李治所说的话:“取法于上,仅能得其中;取法于中,仅能得其下!”刘裕留给后人的精神与政治遗产,也非常无奈地被后来的多数南朝帝王们,有选择性的部份继承了。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个性中的慷慨豪迈,却学会了刘裕处事时的阴险诡诈;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自奉时的节俭,却学会了刘裕赏赐时的挥霍;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让天下折服的军事天才,却学会了刘裕为后人诟病的用人权术;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对百姓的爱民如子,却学会了刘裕对政敌的翻脸无情;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对敌国外邦的开疆拓土,却学会了刘裕对前朝皇族的赶尽杀绝!

于是,在此后的南朝历史的曲谱上,激昂向上的乐章将越来越弱,终成绝响。“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的壮志凌云渐渐散去,只留下“玉树流光照‎​后­​庭‍‎‌”的纸醉金迷。

在南北朝这出历史大戏中,南方政权就像一个过气的明星,从曾经的领衔主演,先沦为联合主演,再沦为侧身于历史大潮一旁的配角。南北分界线,由黄河南退至淮河,再退至长江,疆域缩小到不足刘裕时代的一半。

终于,在刘裕逝世一百六十七年之年,继承了北朝衣钵的大隋帝国,出动五十大军,攻入了建康城,金陵王气,黯然收场。

无语,难道我们的民族就不能继承一些好的东西吗?

又是六百一十五年过去,又是一个南北对立的危机时代,刘裕的故乡京口早已改名叫镇江府。一个一生都以收复故土、杀敌报国为目标,却无奈成为一代文豪的六十四岁老人到这里上任。烈士虽已暮年,壮心依旧不已。一天,他在积极备战之余,登上北固亭,想到这里就是曾大举北伐、威震天下的民族英雄刘裕的出生地,一时豪情澎湃,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篇《永遇乐》。

我终于释怀:汉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无数次天翻地覆的磨难与挫折而不灭,即使暂时倒下也会重新站起,不是没有原因的。英雄气吞万里的豪情与业绩从来就没有被人真正遗忘过,哪怕它在统治者那里被视若敝履,暂时抛弃,也会有能代表民族脊梁的人们将它传承下去,华夏终究不会亡!

且看辛稼轩词中,父老的耳口相传: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英雄一世,能长存于民众的口碑之中,足矣!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