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2-04 17:38:41
学者PHILLIP LONGMAN
总结了出生率下降的几个因素,这也是大多数的学者比较认同的
1,城市化。当前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在城市里,子女已经不再是过去耕田放牧中的得力助手,反而成为了代价昂贵的责任负担。
2,妇女工作机会的增多,不愿意把精力放在生儿育女上面,工业社会里面,农耕社会需要的重体力劳动慢慢消失了
3,以及养老金和其他老年资金支持的增多使得老年人不再依赖于抚养大量子女来保障退休生活(只有城市化及工业化才能使得社会财富大量增加,才能使得大量的老年人拥有养老金及医疗保险,这是农耕文明所没有的)
换句话说,一个注定要白发苍苍的星球明显是在自找麻烦。但是出生率不会一直跌落下去。瑞典的办法或许是一条光明之路:该国通过大量的国家干预,缓解了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妇女能够在生养更多子女的同时,不用考虑经济负担。但到目前为止,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仅仅取得了很小的成功。而另一种办法或许可以称为塔利班模式,即回归妇女参与经济与社会活动更少、安心养儿抚女的“传统价值”。这种想法或许会保持很高的出生率。但在今天,除了最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恐怕没人会接受这种观点。
那么,有没有第三种办法?当然有,不过我们尚不清楚这种办法究竟是什么。孩子是财产,不是负担——这种农耕年代的观念或许才是恢复出生率的良方。试想一下这样的社会:父母通过投资子女来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家庭不再是消费单位,而是蓬勃向上的企业。能够将家庭重新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自然会拥有未来。否则,那就只能看到一个又老又穷的明天了。---------------------------------------------------------------------------------------------------------------------------------------对于当前全球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化,工业化的结果,从经济学的因素来看,在这样的时代里,孩子不在是财产不在是帮手,而是一种负担,只有在生产力落后的农耕时代,孩子才是财产以及助手,不是负担。
我前面讲过的,高级文明是回不到低级文明的,生产力比较高的文明是不可以返回低级文明的,即使有也是暂时的,出生率的衰减也是不可以逆转的,即使有也是短暂的,
我们回不到农耕文明了,那种你耕田来我织布的文明我们是回不去了。
从经济学的动力学因素来看,出生率的下降是不可以逆转的,那么从更深层次的自然科学的动力因素来看,出生率的下降更是不可以逆转的,想想霍金给生命下的定义:
1堆幸运的基本粒子的聚集体
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当人类对生命理解如此之深的时候,当生物学家WINTEL 2010年制造出第1个人工生命的时候,文明必然会衰亡的,生育率必然下降而且不可逆转的,人类注定会消失的
日期:2012-02-04 17:49:02
假如有网友真的看了我的文章的全部的内容并看懂了的,那么可以知道,我分析了人类自然消失的所有因素,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经济分析,人性分析,外星人的人性分析,生育率下降的原因等几乎所有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推论的。
一句话,温伯格等科学家认为的高级文明是衰老的垂死的 文明,我已经建立了1个比较详细的模型来具体分析了。
16个月,我累了,为了这个模型,我真的尽力了,想想我大学同学研究生同学都当教授了,由于我爱好广泛,属于跨学科研究的,尽管我看的书不比他们少,付出的心血也蛮多的,可是得到的承认不多,呵呵,没事,我好奇心强,能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就可以了
日期:2012-02-05 02:46:00
政治正确与事实真相以及理性哪个更重要?(1)
唯一在世的“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博士,2007年10月初访问英国期间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说,他“发自内心地对非洲的前景表示担忧”,因为“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建立在他们的智商与我们相同的事实上——然而所有实验都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他希望人人平等,但是“那些与黑人雇员打交道的人会发现事实不是如此”。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媒体、科学界和人权组织的强烈抨击。随后沃森为自己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论道歉,但迫于压力,他还是在10月25日辞去已工作近40年的纽约冷泉港实验室领导职务。
50多年前,沃森与同事克里克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当时年仅25岁。这个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生物学历史上惟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重大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为此,沃森、克里克与威尔金斯共享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在沃森等人的推动下,“生命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过去十多年里成功得以实施,人类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基因图谱。
沃森辩解道,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而“科学不是让你感觉良好的工具,它是为了寻求问题的解答,以获取知识和理解”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这也是所有批评他的科学家的一致意见,他的话根本是种愚蠢且不负责的论断:科学还没有办法很好地区分“种族”,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定义“智力”,怎么能够随随便便把两者拉扯起来呢?更何况“目前还没有任何确实的科学事实表明,人类肤色决定智力”,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先驱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说。
人类类群之间是否存在智力差异,对此每个人或许会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类话题却十足是个禁忌,违反了政治正确,最好只在私下谈谈。
前一次触雷的名人是哈佛大学的前校长拉里·萨姆斯(Larry Summers),2005年初,他曾在公开场合出言不慎,说女性由于一些与生俱来的劣势,使她们较难取得科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上的成就,所以哈佛很少有职业女科学家。这番话令他备受指责,被弄得狼狈不堪。
沃森AND克里克,克里克是我最欣赏的科学家之1,他是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来自学生物学,成为了生物学的泰斗,这种跨学科的人才我非常欣赏,我自己也是跨学科研究的
日期:2012-02-05 04:31:31
政治正确与事实真相以及理性哪个更重要?(2)
科学家不该因言获罪
中国著名人文学者、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邵建公开为沃森打抱不平,撰文称——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看,沃森的观点的确是“谬论”,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在政治正确之外,还有其他角度,比如科学角度。
他指出,科学研究根据事实说话,却不根据观念说话。“沃森是个研究生命基因的科学家……我固然无力判断沃森的表述是否有科学根据,但可以肯定,像媒体、人权组织那样的抨击,却不是从科学出发,而是出自一种观念——当然是良善的观念。”
邵建进一步提出,平等是一种价值,但它所面对的事实,应该是不平等。这个不平等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才需要在价值上追求平等。“个人认为,即使在科学上能证明黑人和白人的智力不一样,于黑人也并非羞辱。羞辱在于你由此轻视黑人。”依邵建看来,不仅沃森可以表示看法,人们亦可以批评他。他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科学家因其言论而被批评得不得不下岗,这公平吗?
同样的道理还有温伯格因为曾经发表了: 高级文明必然是衰老的垂死的文明
而受到了强烈的抨击,因为这违反了政治正确。可是他明明讲的是对的,是理性的。即使人类终将灭亡,我们也应当能理性的接受这1结果。因为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
还有1个生物学的观点,就是男性天生就花心,这个也符合进化论的,男性由于需要把强壮的能够适应环境生存的基因传给后代,所以古代人类并非人人都享有交配权的,往往强者占有比较多的女性。一夫一妻制只是近代形成的。但是男性的基因里包含了渴望与更多异性交配的基因。
即使在猴群中也是这样的,身体强壮的猴王获得与整个猴群雌性猴子的交配权。
这种观点遭受到了人们的攻击,实际上,这完全符合生物进化论的。
前面讲到萨姆斯说女性比男性在智力方面有天生的缺陷,女性的思维能力明显不如男性,这也是有生物进化论依据的,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里,男性需要捕猎来养活族群,常常需要绞尽脑汁,需要团队配合,因为猎物是移动的,不容易捕的啊,这导致了男性的思维比较好,这些东西都融入了基因遗传给了雄性的后代。而雌性通常只是采摘果实,而植物是固定的,不需要太多思维就可以做到了,这些也遗传给雌性了。男性雄性在需要大量脑部思维的工作方面的确明显比女性强,而女性细心,耐心,在医学,化学,实验物理等自然科学方面是有优势的,可在数学,理论物理学,甚至哲学方面比较弱。
因为政治正确,大家都不敢说真话了,动不动就给扣上帽子,比如我编写人类自然消失论,就有人说,你心里有问题,或者说你宣传恐怖主义。
政治正确与理性,到底该选择什么?
希望大家选择理性,正如温伯格所言,理性来之不易,是许多先贤努力探寻的结果,值得珍惜,哪怕理性面对的是冰凉。
做1个善良的好人,也做1个理性的人,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