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61节

热门小说推荐

见义勇为,并不等于无我,但体证“无我”,一定会大慈大悲愍众生,会尽自己所能,与众生患难与共,救苦救难。这样的无我,也才与道合一,与境界合一。这一点,虚云法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我们修行证道,并不是要做一个老好人,“活雷锋”,这里有相似之处,又不是一回事。主要的区别是,证道者的“无我与无私”中,没有自我的利益与影子,一无所求,随顺因缘,身见已彻底破除。仅仅是做好事,可能还在人天善法的阶段,内心还是有所求,比如以做好事为乐,为荣等。

在实际的修行中,体悟与体证,要有机地统一,不能偏废。比如一个追求解脱,发愿将来度众生的人,你没有必要要求他天天做好事。要度人解脱,首先自己得解脱。这就如一个人想当医生救世人的命,他到医学院读书的时间,我们不能骂他不救命,因为他所做的工作,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一个真正要帮助他人解脱的人,自己本身也必须要有实修实证的基础,这就如一个救生员,你必须自己会水,才谈得上下水救人。所以说,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

简单地总结起来,我们修行,一是不要落入头脑的知见里,只知打坐观修,不与社会接触,理论与实际脱节。二是不要把做好事,行人天善法,当成是修行证道的全部。

解脱道与菩萨道,相辅相成,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脱离世间实际的“解脱道”,会成为更微妙的自我催眠,不能与世间真正相融,会修到“我已经无我了”的自相矛盾的结果。所以,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脱离解脱道基础的“菩萨道”,容易以方便为究竟,以盲引盲,无法究竟解脱。可能把解脱的希望推到了三大阿僧祗劫,或者是不可知的来世。

人人都可以度众生,用自己的方式随缘度众生,度众生就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修桥补路,无一不是。但是,心里也要清楚,这些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要把追求解脱的众生,引向善知识。

2012-5-3 12:14:00

悟后起修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语意,使之柔和,与道相应。最初的修行是刻意的。就如持戒的原理一样,是通过外缘,来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培植福慧资粮。当机缘成熟,临门一脚,见到本性,此后只需时时清醒返观,不需修,身语意会自然柔和。这就如送卫星上天,开始送上去需要动力,找到轨道的时候,它便会自然运转,不需外力支持。

当我们观到法界的实相,悟到本来,则会发现“不需修”。就如你是一块冰浮在水上的时候,还会有所顾虑,担心流动时被石头撞碎,当你变成水的时候,这个顾虑消失了,只需跟着水流自然流动即可。这就是来到了道上,身语意与道相应即可,不必刻意去修什么,见到了无修之修。此时要注意,即使见到本来,余习尚在,可不是随着余习走喔。是随时清醒明觉,智慧现前,顺随当下的因缘走。

那时,你会看到“贪嗔痴”都是自己抓出来的虚妄的影子,分别执着或者“自我”意识,统统都是自己因为无明而编织出来的幻觉。就如海中的一朵跳起来的浪花,它以为自己与别的海水不同,其实没有不同。你会慢慢地放下这些抓取,因为清楚地看到了那些都并无意义。就如你长时间用力紧握着一个拳头,当有一天你发现这样紧握并没有实际意义的时候,手便会自然地松开,不再握。这个时候,无需修,只需顺着道,全然地放开,不再抓取即可。因为我们累世的习气,一下彻底放弃比较困难,但至少看清了前面的路。

随着明觉的提升,惭愧心的升心,身心的柔软,我们的身语意将会自然而然地柔和。就如有光照到了阴影,阴影自动消失,这时修行显得比较轻松,不再绷紧,其实也才真正走到了修行之路上,成了自动自发的过程。以前的刻意修行,积累福慧资粮,都是为这一天作的准备。

对自己慈悲,不要伤害自己,全然放松非常重要。修行不是越修越难受,而应越修越快乐。

如果我们错解修行的意义,就会在阴影上做文章,与阴影开战,结果越修越累,效果也不理想。这就如石头压草,表面上好像没有了,实则只是一种掩饰,并未真正触及根本。在阴影上下功夫,就是在皮毛层上,在支流末节上修个没完没了,这就变成了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要直接到根源上来。但得本,不愁末。就如收网,你抓住了主绳,网自然收起来。你去抓一个一个的网孔,不但收不起来网,自己也累。

能悟到这些,不会天天搞得自己很难受,不会因为修行与环境不和谐,或者看不顺眼谁。有些人修行,与家人,与公司,相处都困难了,就是走入了误区,以为某种行为方式是道,以为挡住阴影就解决了阴影,这已经偏离,是住在某种教条和形式里。

真正的成长,可以从我们与身边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来检验,或者与整个大环境是否和谐来看。自我消失,成为法界之子,与万物同悲喜,与天地共甘苦。

(本文的灵感来自于“依止法界”师兄和“平等心”师兄的话题,感谢两位。)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