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60节

热门小说推荐

2012-5-2 7:52:00

关于“体证无我”

慧勇

最近看黄师兄赠送的光盘,二十集的连续剧《百年虚云》,对“无我”有了更深的感悟,记录如下。

如果我们只在文字上解析无我,那只不过徒增知见,并无益处;如果我们只通过参悟观到无我,那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见而不可及。如果不愿意去实证,这些解析或参悟,对修行并无益处,可能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徒增我慢,甚至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实相的无我可以观出来,而体证的无我,则必须是一点一滴地做出来。虽然都是无我二字,但却相差千万里。观到的无我,就如弄明白了去远方的路线,实证无我,就如一步一步开始走,直到目的地。看似一回事,实是两回事。只有为实修、实证作准备的参悟才是有益的,如果以参悟到无我为荣,那已经走错路了。就比如孝敬父母,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出来,而不是分析和思维出来。

试举《百年虚云》中的几例,供参考。

他常常把自己当成空气,让所有的境界毫无阻碍地穿流而过。

当别人说他德高望重,顶礼他,或者拜他为师的时候,他常说,这都是我佛的功德,要以佛为师,我算不得什么。

当他又救了很多人,人们来感谢他时,他还是那句话,不要感谢我,感谢佛菩萨,是他们的慈悲,我算不得什么。

有一次,在鸡足山,另一个法师的弟子惹了祸,这位法师对虚云不满,弟子也想嫁祸于虚云,于是向官军说,是虚云的弟子。虚云当着官军的面,问两位弟子,犯了什么错,愿意忏悔不?两位如实讲解了犯错的原因,并答应同意忏悔,今后不再犯。虚云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弟子,自己愿意代弟子受罚。

很多次,在百姓生命危急的时刻,他都冲到最前面,为大家争取平安而竭尽全力,根本无视自己的性命。他只思考如何做是对大众有益的,而从来不思考因为这样选择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恶劣的结果。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片云,自我完全消失,剩下的只有大众的利益和安危。

我们学佛,闻思也罢,参悟也罢,最终都是为了行,为了融入世间。如何“无我”行,虚云法师以身示范,为我们作了榜样。

学佛人,当常生惭愧心,常知自己的不足,从当下的点滴做起,实实在在修行。千万不要拿知见当资本,以饶舌为本事,以思维替代修行。说千言,不如行一步。如何行呢?简单地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二元对立中走出来,从人我是非中走出来,从眼睛盯着别人转向时时照见自己:照见自己的障碍,照见自己的污垢,照见自己的“我是、我能与我慢”,直到把自我照成毫无障碍的虚空……

此剧土豆网上有视频,推荐大家观看。

2012-5-3 12:13:00

也来谈谈“度众生”

在电视剧《百年虚云》中,剃度时,有一句话,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

按佛陀在《阿含经》中的要求,一个人,如果要做善知识,他必须要证到阿罗汉才可以。从表面上看,好像与大乘佛法中,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有人就说,只有阿罗汉才能度众生。是不是除了阿罗汉以外的所有修行人,都只管自己了呢?

我想,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善知识,一个是度众生。所谓善知识,就是大家可以以他为师的人,能带领大家亲证佛法,走出苦海的人。对善知识的要求高一点,可以理解。因为任何没有证到阿罗汉(大乘中相当于八地菩萨)的人,他的世界观都是偏离实相的,难以帮助别人达到究竟解脱。度众生则不完全是这样了,比如,你把别人介绍给善知识,也算是度众生,你把自己实修的心得,与别人分享,也算是度众生。甚至你做好事,修路,种树,做一切人天善法,都可以理解为度众生的范围。

如果认为在未证到阿罗汉以前,就不能做度众生的事。我以为,这是对佛法的错解。佛陀讲法,最先讲的是人天善法,而不是解脱法。人天善法,本身就是度众生的方便之法。他并没有说,没有证到阿罗汉以前,就不要去做好事,不要帮助人。相反,他说,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帮助他人,行善这件事,是贯穿于修行的始终的,而不是要等证到阿罗汉以后。

有人说,行善是证到阿罗汉以后的自发行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看。未证道以前,行善往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去评判善恶,而采取行动。证到阿罗汉以后,行善可能是站在大局的立场,站在对整个社会甚至是全体众生有益的立场,而采取的行动。这其间的区别,是有没有自我的利益取舍。

也有人说,无我是内心的一种境界,是苦消失的一种现象,与外境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是对无我的错解。比如,你看到有人作恶,伤害众生,你有能力救助的情况下,你不救助,那是无我吗?难道无我,与一切众生都没有关系?这样麻木不仁的“无我”,其实是自己的假想或催眠,而不是体证“无我”的实相。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