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造成认为“口语是特殊形式的英语”,或认为“交流中会使用大量俚语”的误解的一个原因,是英语中经常使用各种类比( analogy)、比喻句( metaphor)和一些短语等大家不太明白和不熟悉的形式。这些形式被大家误认为是“只在口头交流时才使用”或者是“俚语”。比如对一件事不直白地描述,非要来个明喻、暗喻或借喻来转弯地形容,以增加语言的色彩、含蓄性或幽默性。其实这是成人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说话习惯。成年人的思维速度、逻辑、经验使得他们不再像小孩子那样非要具体地、具象地、直接地描绘和形容事物,所以使用类比方式表达非常正常,这个现象在汉语里也是一样的。比如汉语中的“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英语中习惯说:“ rushing around like a chicken with its head cut off”(像个没头鸡一样乱撞);中文“他有自己的小算盘要打” ,英文说“ He has his own axe to grind”(他有自己的斧子要磨)等等。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字的各自特点,中文还有很多四个字工整的成语形式是英文没有的。造成英文中这种“类比”的用法和一些“押韵”的形式会普遍比中文多些,但使用的量会因人而异。另外成年人还需要表达很多抽象的概念,带情感的、讽刺的、暗示的语言,所以听和读起来,跟初级外语教材刚开始教的一些直白的基本句式会不同,但并非外语教材教的内容平时不说,只是你目前的水平太低,还没学到那些高级而抽象的用法,所以教材中还未出现而已。
很多同学认为英语中不能直译成中文的一些“词”或“词组”,也都是俚语。比如我们说这个人“很勇敢”,中文常说“很有胆子”,英文却说是“ have guts(有肠子)”,这个汉语的“胆子”和英语的“肠子”这都是这两种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用法。总不能硬说中文里的“胆子大”是中文俚语吧,所以也不应该把“ have guts”当成英文俚语。表示自己的钱有些不够,可以说“ a little shy”。大家英语能力低时必然觉得糊涂,怎么突然蹦出来“害羞”来了?类似表达方式是变化多样的各种比喻,大家不能认为这都是俚语。
还有很多不是什么常见的而是个人即兴发挥的用法。比如有人表示自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表现冲动,随口发挥成:“ I’m just good at bottling my emotions”,没有用普通的“隐藏、掩饰”( hide)之类的词,说话的人巧妙应用了一个比较诙谐的“装在瓶子里”( bottling)来比喻,也都不是什么“俚语”。在对话、小说、新闻中都会出现。这种即兴发挥的用法更不能预先靠“背诵”到时才能会说,也更不是一定要以前听过这句、到时才能明白的。
另外英语在实际应用中,词组的数量是非常大的,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而词组的含义,往往跟组成词组的两个简单单词的意思非常不同,这让很多人感到背了单词,却仍然不知道两个单词放在一起的意思,从而产生挫折感,也往往导致大家把词组算成“俚语”。词组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口语或俚语。
大家在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前,不要主动去找外语中的各种类比句、比喻句等去背诵和模仿,误以为会说一两个这样的“特殊用法”,自己的英语就很“地道”。其实这样做对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没有帮助。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进,系统提高整体水平,当英语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些词组、类比等表达方式的含义和用法会自然明了。
日期:2012-08-09 03:17:11
*浮文巧语
有一个影响英语理解力的因素,是语言文化库的问题( culture bank)。主要是讲对这种语言地区的文化了解不够,所以对语言中涉及文化的部分无法理解。比如如果摄影师说: Do a Napoleon for the camera.(大家听了可别翻译成“为照相机干个拿破仑”。)西方一般老外都懂这意思是“摆个姿势准备照相”。因为在西方,大家都知道拿破仑是谁,也都比较了解拿破仑喜欢摆Pose,很多拿破仑的肖像都是他故意摆出的一个踩着丁字步,右手插在胸口前衣服缝里的潇洒状。这种用法不是什么惯用的现成句式,而是摄影师即兴随口说的,了解一定西方文化就听得懂。这句话用中文类似于:“给咱学个芙蓉姐姐。”中文里也并没有这句固定句式。(你要把这句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就得把芙蓉姐姐改成拿破仑,可别把这句话翻译成:“Do a Sister Fu Rong for the camera.”老外肯定懵了,另外 Sister是修女的意思。如果不小心再把“ a”给漏掉了,还让人误会大份了。这同时也说明为什么两种语言按字面直接翻译是不行的,这个后面再讨论。)这种即兴发挥的语言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在语言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不用急于学用这种方式表达,在英语学习达到中级以上时,随着阅读量增加,对西方文化越来越了解,逐渐就都能听懂和会用。平时说英语时,就直接说普普通通的“摆个“pose”就好了,不必勉强使用对方的文化库。
有些人说“外语交流能力低主要是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这种论调比较偏激。文化问题确实会影响对有些场合出现的语言的理解,但只是影响语言理解的一个因素而已,尤其是它与理解语言本身无关,而往往只跟语言内容有关,比如语言内容涉及了当地的名人轶事或者什么典故,甚至是引用某段著名的电影对白等。这种“引经据典”会让不明白背景的人不知所云,但这并非语言能力问题。而大家目前最关注的主要是语言运用能力本身,文化的问题其实是超出语言能力之外的因素,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慢慢地积累。其实即使在国外讲母语的人,很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也会面临文化库问题,但这并非是语言交流能力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比如大家看到电视剧《六人行》中的Joey,他的文化素质比其他几位低,所以经常听不懂其他人讲的笑话,又不好意思说自己不懂,只能跟着假笑,这其实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并不说明这个人英语交流有问题。另外,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对白,往往要刻意地过度使用各种跟流行文化高度相关的一些典故,东拉西扯地增加使用各种文化要素的比例,其目的是为了取悦观众,增加趣味性和提高收视率,实际生活中大家并不都这么讲话。所以美剧中有些内容听了不理解不必紧张,并不一定是语言能力不够造成的。
日期:2012-08-09 03:20:08
*殊言别语
语言中确实有真正的俚语,但俚语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地方性,甚至局限在一个城市中或一个群体中。比如老北京的土话,你不会也根本不影响你在北京的正常交流。而且俚语本身在使用中比例很少,到某个地区生活,有兴趣的学几句当地俚语是可以的,不学也无所谓。即使遇到俚语,也完全不必发愁。这种“殊言别语”一般仅限于一个特殊群体中使用。反过来说,这个群体之所以使用这些俚语,正是想把自己的小群体跟周围的人区别开。如果你是这个群体内的,很快就会掌握。所以即使都是讲同样母语的人,群体之外的人一般也是不懂这些俚语的。又比如我们的网络用语,对圈子外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俚语。像“灌水,潜水,水果,秒杀,酱紫,杯具”等等新词,没接触过的人碰到都会晕菜,有种自己落后于时代的感觉。人们对语言中不懂的东西,往往有很强的恐惧感和挫败感,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局面。其实找个人扫盲一下,很快就适应了。因为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名词,其他的语言结构没有太多的不同。美国中学生使用的一些流行俚语,比如学生之间说“ for sure”时,经常说“ for shizzle”,他们的家长们一般听不懂。 2008年美国 NBC电视台对观众进行了流行俚语街边随机访谈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成年人根本听不懂当前流行的俚语。但如果家长想去学会这些学生俚语,就会发现常用的也就那么几十个,半小时扫盲就都搞定了。只是无论中外,家长们一般都懒得花功夫去学小孩子之间的这些“黑话”,甚至有的家长还表示反感。如果你碰到一个俚语,非要搞明白而又没有人能帮你,你可以使用“下前下前拳”(北京80后俚语,表示绝招秘籍,源于电子游戏机的一组控制键),自己上网去 urbandictionary.com上去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