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17 23:01:57
多年之后,乾隆不无遗憾地说道:“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人生垂暮之年的老皇帝用一句“劳民伤财”概括自己的南巡,只是可是他年轻气盛之时想不到这些。那时的他沉浸在一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中,谁敢对南巡说一个“不”字?
第一次南巡六年之后,乾隆宣布第二次南巡。因为有前一次的经验,这一次也没用再搞伪稿反对,江南百姓也没有那么恐慌。
这一次乾隆特意选择冬天出巡,他想去温暖的南方度个假。车驾出京城不久,到徐州,民工破冰才得以前行,但是乾隆的兴致颇高,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可就要离开徐州,进入江南地界的时候,再一次发生了令乾隆感到不愉快的事情。
这一次,又是一场文字狱。
日期:2016-11-17 23:02:35
04一波三折(1)
乾隆的不愉快始于一场可有可无的接见。
按照惯例,乾隆南巡到了地方后,会接见当地退休的大臣,以表示朝廷的关怀慰问之情。到了徐州之后,乾隆接见了已经退休的前江苏布政使彭家屏。两人随口闲聊,彭家屏提到去年秋天河南几个县遭受严重水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河南巡抚图勒炳阿为了政绩,隐瞒灾情,不顾百姓死活。
巧的是,图勒炳阿当时也正好在场。乾隆便问他,彭家屏说得到底是真是假?图勒炳阿自然矢口否认,此只是发生了小的灾情,百姓安居乐业,全都称赞皇上圣明呢!
乾隆当即命令图勒炳阿带着彭家屏一到前往调查,据实回奏。图勒炳阿很快奏称:虽然去年河南降水较多,一些县也受到了影响,但农业生产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田里庄稼仍然有七八成多。按照朝廷规定,只有减产五成以上,才允许开仓赈济。像现在这样的小灾,县里面就能解决,朝廷和省里没有赈济的必要。
乾隆还是不放心,就找来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向他询问情况。张师载是个老实人,再说了河南的地方灾情也和他没多大关系,就据实上奏称河南灾情确实很严重。
日期:2016-11-18 22:43:37
04一波三折(2)
在徐州府,乾隆也看到当地民众“面有菜色”,饱受水患之苦,心想河南临近几个县的情况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张师载再这么一说,乾隆对彭家屏的话已经信了八九分了。
此时的大清国库充盈,乾隆不想因这点小事耽搁了自己的游兴,便毫不在乎地下旨赈灾一个月。至于图勒炳阿,也只是遭了几句骂,让他不要再报喜不报忧。
故事如果只到这儿的话,这恐怕就是最理想的中国戏剧故事:饱受灾难的民众、为民请命的官员、主持正义的皇帝,正是一幅太平盛世的画卷。
四月初,南巡的车驾回銮归京。在回銮的路上,电视剧里面常演的一幕出现了,有人告御状。告御状的人身份很快被查明,两人都是河南夏邑县的普通老百姓,一个叫张钦,一个叫爱鹤年。他们告的人则是夏邑县令孙默,告他赈恤不周。
发生这样的事情,乾隆自然不高兴。他早已下旨赈灾,地方上却把事情搞砸了。他不想管这事儿,便让图勒炳阿去处理。
这是明面上的动作,地方事务交给地方巡抚处理,合情又合理。可暗地里乾隆也对河南的事情起了疑心,他命令自己心腹大臣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观音保微服前往河南调查。
缓缓起行的车驾很快又停了下来,又有人告御状。一问,还是夏邑县的农民,还是告县令贪污赈灾款。
乾隆这下真的火了,还让不让朕回家了!
生气归生气,乾隆可一点没被气昏,他很快发现这两起事前中有蹊跷。照理来说,农民不该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是想不出告御状这种方式处理问题的,更不可能写出状纸。也就是说,这些农民背后肯定有人指使。
彭家屏嫌疑无疑最大,因为他正是夏邑县人。
得查!
告御状的农民很快招供,确实有人指使。但令乾隆失望的是,指使之人并不是彭家屏,而是夏邑县生员段昌绪、武生刘东震。
而另一边,观音保带回来的消息同样触目惊心:夏邑等县确实发生了水灾,积水不退,颗粒无收,灾民已经卖儿鬻女,每人不过二三百钱。观音保是个善良的人,他于心不忍,买了两个孩子,连同契约一起带了回来。
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乾隆下诏称:(民)为吾赤子,而使骨肉不相顾至此,事不忍言。同时将巡抚图尔炳阿革职,发配遣戍乌里雅苏台,巡抚以下府、县官吏全都连坐治罪,蠲免受灾四县历年拖欠与当年钱粮。
至此,事情似乎可以完结了,欺上瞒下的官吏得到了惩处,农民们等来了迟到的正义,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