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13 23:45:52
03一场致命的饭局(2)
可就在一年后,江西武官的这场饭局却变得和鸿门宴一样出名,参加那场饭局的人,不仅自己难逃一死,有的甚至整个家族都彻底消失不见。
朝廷宣布:经过调查,伪稿的源头就来自于那场饭局。在这场饭局之后,这些低级军官们利用自己掌管军方通讯系统的优势,迅速地将这一消息传到全国各地。
根据这些低级武官的供词,我们得以大致还原出这场致命饭局的场景:这些武官们饮酒作乐,酒酣耳热之间,不知是谁说有朝廷机密消息要分享给各位。在中国,基于黑幕政治的现实,饭局也暗中承担着传递政治消息的任务。于是,这份伪稿就出现在了饭局上,参加饭局的人交相传阅,主人李世瑞甚至当众大声读了起来。
伪稿中的政治传闻在这些低级武官间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相信。武人出生的他们,对朝廷政治丝毫不敏感,不仅没有举发,还当场抄录带回家给同僚朋友们分享。
在接下来的一年间,伪稿以一种匪夷所思地速度迅速传遍中国。
又过了一年多,地方官们总算查到了这场饭局。
所有人长舒服了一口气。地方官们心中巨石落地,总算能给皇上一个交待了。乾隆对此也感到很满意,总算能给天下臣民一个交待了。
乾隆第一时间下诏全国宣称已经抓到首犯李世瑞、刘时达等。
就在这时,却有御史提出这样一个被大家忽视的问题:李世瑞、刘时达他们的伪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只是在饭局上传阅伪稿而已啊?伪稿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
真正的作案者似乎仍然逍遥法外,李世瑞也好,刘时达也罢,他们看起来不过是替罪的羔羊。
乾隆却没有耐心再查下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早已耗尽了他的决心,这件事情是时候结束了。
于是,乾隆宣布刘时达就是伪稿的第一作者。这一点,是不需要考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乾隆以这样一种无礼的方式宣布了伪稿案的终结。可即使如此,伪稿案仍然牵涉上千人。更可怕的是,乾隆通过伪稿案明白无误地告诉天下臣民:我和我的父亲一样,我也是搞文字狱的。
伪稿案是清代文字狱的序幕。
相比于雍正处理投书案的拖泥带水,乾隆的处理可谓干净漂亮。乾隆不仅快速结束了伪稿案,还将伪稿全部销毁,再也无人知晓其中原委。百姓们总是善忘的,又没有文字材料,时间很快冲刷掉了伪稿案的全部印记。
现在,我们再细细地去想一想,伪稿案为什么会发生呢?
日期:2016-11-14 21:19:40
03一场致命的饭局(3)
其实,这个答案乾隆知道,天下臣民都知道。更准确的说,天下臣民希望乾隆知道,而早已知道的乾隆偏要装做不知道。正是这样奇怪的逻辑,伪稿案才显得那么光怪陆离,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要想解开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将时间慢放,将伪稿案发生的时间定格,细细梳理伪稿的内容。
因为孝贤皇后死后剃发案,可以算作南巡的后遗症,张广泗之死则是大金川战事的后遗症,所以奏稿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南巡和大金川战事两部分。至于大金川战事,则主要是乾隆三年那份伪稿的主要内容。伪稿案的伪稿这一部分内容几乎直接照抄之前的内容,可见这一部分并不是写作者的重心所在。
乾隆十四年十月初五,乾隆发布上瑜称将仿效圣祖康熙皇帝六次南巡的伟绩进行他的第一次南巡,途径省份包括直隶、山东、江苏和浙江。直到十六年成行之前,关于南巡的各种诏谕不断。伪稿之中也提到南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伪稿写作时间不早于乾隆十四年十月。
伪稿写作时间乾隆十四年十月后,乾隆十五年七八月前
核心内容南巡
随着南巡的日期逐渐迫近,江南地区的政治谣言也越来越多。每一次谣言都和皇帝的南巡相关,有的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例如,有谣言就说为了接待乾隆皇帝,地方官们已经找了盐商,希望盐商能掏出一部分银子,盐商们已经答应了,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盐商们很快就会提高盐的价格。于是,江南百姓疯狂囤盐,一时之间盐价迅速上涨,进一步加剧这种恐慌。又例如,有谣言说为迎接南巡,官府需要大量的铜。于是,江南百姓又去疯狂囤铜。
就在这种大背景下伪稿产生了。孙嘉淦被视为正义的代表,他义正言辞地站了出来,指出皇帝南巡的错误,希望皇帝能停止南巡。
伪稿的写作者在一开始就想把事情闹大,只有这样他从能把自己的声音传到乾隆那儿去。伪稿之所以传播的那么快,就是因为它传达的是江南百姓的心声。江南百姓即使质疑伪稿的真实性,他们也会热衷于传播,权当是美好的心愿。再说了,江南百姓哪有什么政治觉悟,他们根本不会怀疑真实性。
事实上,当伪稿送到乾隆手中的时候,乾隆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悖论。如果想要真正的平息伪稿案,他只能宣布停止南巡。而如果宣布停止南巡,那似乎又证明了伪稿的真实性。正是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之下,乾隆才会草草结案,迅速平息这件事情,以免对南巡的非议进一步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