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诸葛亮录尚书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日期:2014-03-05 15:13:59
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秦朝时为九卿中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官位不高,俸禄也少,主要是发布文书,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其实就是打杂的小官。
等到汉武帝时,刘彻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委命天子,发号施令,成为真正的中央决策机关。
由于尚书一职接近皇帝,受宠日重,地位愈高,俸禄渐多。
等到东汉时,朝政悉归尚书台,尚书一职变得更加重要,至于尚书的头头尚书令,更是权势熏天,到东汉后期甚至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其地位甚至可以媲美“丞相制”时期朝廷里的丞相。
日期:2014-03-05 15:14:46
至于录尚书事,又称“领尚书事”、“平尚书事”,是由汉昭帝初立,其意即为“总领尚书事务”,即代皇帝而主持尚书台的所有大小事宜。
刘备策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其实就是让诸葛亮便于统领百官,虽未开府,却可以做名副其实的首辅之臣!
但是刘备不让诸葛亮开府,其实也是为自己保留更多的权力,防止大权旁落。
日期:2014-03-05 15:17:22
行政的一把手是诸葛亮,军方的一把手则是张飞。
车骑将军,是朝廷不设大将军时的最高军事将领,而司隶校尉,则职在典京师,掌察举百官,至于外部诸郡,也无所不纠,袁绍曾领司隶校尉,曹操也曾领司隶校尉,诸葛亮也曾领司隶校尉,可以说,这是拱卫京师、握有实权的军事统帅,其位、其责、其权非同小可!
值得一提的还有糜竺,襄樊之战中,糜竺的亲弟弟糜芳投降孙权,背叛关羽,这不但坑害了关羽,还坑惨了糜竺。
在事发之后,糜竺自缚之后去找刘备请罪,刘备亲自给糜竺解开绳子,安慰道:“那是糜芳的罪过,与你有什么相干?不要多想,快起来!”
此后,刘备待糜竺一如既往,虽然是虚名无实权,但是其地位还在诸葛亮之上。
而糜竺心中始终有愧,甚至因为心病而致重病,不到一年就亡故了。
日期:2014-03-05 15:19:11
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事情是,刘备为了避免地方官员依势做大,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他对益州从新进行了行政区域划分,将益州辖下的郡治分化成一个个更小的郡。
郡地盘越来越小,其辖下的人也就越来越少,郡太守的兵力也会越来越少,他们想造反,也就很难了。
益州在汉初时,总共有四个郡,即巴郡、蜀郡、汉中郡、广汉郡;
到了汉武帝时,又增加四个郡,即越嶲郡、犍为郡、牂牁郡、益州郡,从此,益州治下有八郡之地;
到了东汉末年,经过刘焉、刘璋父子的二十余年经营,益州又比原来多了五个郡、三个属国,多出来的郡是巴东郡、巴西郡、永昌郡、涪陵郡、汶山郡,多出来的属国是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日期:2014-03-05 15:22:57
到刘备时,分巴郡出固陵郡,分广汉郡出梓潼郡,分犍为郡出江阳郡,改蜀郡属国为汉嘉郡,该犍为属国为朱提郡;
等到刘备逝世,诸葛亮执政时,又分出了几个郡;
到诸葛亮逝世,刘禅亲政时,也分出了几个郡……
可见,历来统治者的手段都大差不差。
日期:2014-03-05 15:24:10
说到统治,必须说明的事情是蜀汉政权的法律制度非常严格,史称《蜀科》,这个《蜀科》在前文中已经提及,是有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五人共同制定的。主要负责人当然是诸葛亮。
法正曾经表示蜀科太严格,蜀地之人会受不了,最终也没能改变诸葛亮从严治蜀的意图。
而历史证明,以《蜀科》治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蜀汉政权的清正廉洁奉公之风,是曹魏和孙吴远远不及的。
从《蜀科》的制定成员来看,我们也能发现刘巴简直是无处不在,既精通军事,又精通政事,还懂经济与法律,实在是奇才!
日期:2014-03-05 15:31:08
最后,再提一下刘备对儿子刘禅的教育。
刘禅在历史上的名声总归来说,贬多于褒,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司马昭讥讽其全无心肝,陈寿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但也有人说刘禅其实是大智若愚……
日期:2014-03-05 15:55:30
不管如何,刘备在入蜀之前,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根本无暇对刘禅有太多的教育,等到刘备平地益州,进位汉中王之后,刘禅也已经十二、三岁了,幼教已失。
刘备称帝之后,封刘禅为太子时的策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
这其中有些话出自《礼记》,总体大意便是要求刘禅虚心学习,谨守礼仪道德,遵循君臣、长幼、师徒之道,以期将来做一个明君。
日期:2014-03-05 16:30:08
不但如此,刘备还任命了当时蜀中最优秀的两个年轻人即董允和费祎做为太子舍人,不久又调任董允为太子洗马,以费祎为太子庶子。
也就是说让董允和费祎做刘禅的老师。
董允和费祎是何等人物,蜀汉四相中的两位,无论是学识还是品德,都是上上之选,刘备以这两人做刘禅的老师,可见刘备对刘禅的期许之大。
但,这时候的刘禅已经十四岁了,差不多到了古代男子成年的年龄了。
学问虽然不会定型,但是其性格、德行却已经差不多成型了。
日期:2014-03-05 16:30:54
所以说,从刘禅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年后,无论条件有多好,都很难改变其成年前形成的性格以及德行。
幼年与少年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自古皆然。
在刘禅幼年和少年时,刘备难得闲暇言传身教,等到刘禅即将成年时,当了皇帝的刘备依然没有时间言传身教,因为这时候的刘备,昼思夜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灭吴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