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5-03-18 08:27:25

NO.145

于是杨坚根本没有搭理元旻,接着又召东宫属官姬威上来,命他揭发杨勇的罪行。

姬威所讲的依然无非是太子杨勇说过的一些话,说杨勇扬言以后即了位要大开杀戒,大杀朝臣;又说杨勇曾给父亲算命,盼着皇帝早死……

听到这里,杨坚赶紧打断了姬威的发言,厉声说道:谁非父母生,乃至于此!我最近在看北齐的史料,看到高欢纵容他的儿子,以至亡国。我绝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之后,杨坚一声令下将杨勇及其诸子全都禁锢起来,同时又逮捕了一批他的党羽。

随后他命宰相杨素担任专案组组长,负责调查太子的罪行。

不过,通过朝臣们这一天的表现,杨坚也知道,如今朝中还有不少人没有与以他为首的隋朝中央保持一致,对杨勇抱着同情甚至支持的态度,对这些人,他觉得必须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杀谁呢?

枪打出头鸟,当然是那个仗义直言的元旻。

此人身为执掌禁军拱卫皇帝的左卫大将军,以如此敏感的身份,在如此敏感的时间,说如此敏感的话,不杀他还杀谁!

如果元旻倒向杨勇,万一铤而走险发动兵变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数天后,在杨素的授意下,有人向杨坚举报说元旻和杨勇有非正常的密切交往,经常给杨勇通风报信。

杨坚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怪不得呢,我在仁寿宫,无论什么小事东宫都知道!

他马上下令将此时正率禁卫兵在外执勤的元旻拿下,不久就将其诛杀。

从此,朝中几乎没人敢为杨勇说话了。

当然,要想让朝廷上下都心服口服,显然还必须要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杨素坚信,证据就像女人的胸、膀胱里的尿,只要用力去挤总归是有的。

他派人对东宫进行了多次拉网式地毯式的搜查,终于有了收获——他发现在东宫的库房中有火燧(古时用于引火的树枝)数千枚,艾绒(艾叶制成,易燃,古时用于点火)数斛。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几天前杨勇曾经去仁寿宫拜见父皇,在回来的路上,他看见了一棵枯死的大槐树,这树的树干竟然要五六个人才能合抱!

杨勇一直居于深宫,从来都没见到这么大的树,对此非常好奇,便问随从:这枯树有什么用?

随从中有人回答:这种树做火燧是好材料。

杨勇便让人砍掉了这棵枯树,将其制成了数千枚火燧,准备分发给属下作为福利,此时正好还没发下去。

看见火燧后,杨素问姬威:太子要这么多火燧干什么?

作为东宫的叛徒,姬威比任何人都更希望太子倒霉,更希望太子永远不得翻身,因为如果太子缓过气来,第一个倒霉的肯定是他。

于是他污蔑杨勇说:其实太子藏这些东西是别有用心的,他还养了一千多匹马。从这里到仁寿宫,快马只要一晚上就可以到达了,他打算在夜里用这些火燧点上火把照明,星夜兼程,包围仁寿宫,把皇帝困死在那里。

杨素如获至宝,立刻找到了杨勇: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有什么话说?

杨勇哪里肯服:哼!我贵为太子,有一千匹马你就说我要造反,那你家里养了上万匹马又怎么说?

然而,现在他说什么都不管用了。

公元600年10月9日,杨坚派使者带人找到了杨勇,要他马上前往武德殿,听候发落。

杨勇顿时大惊失色:这,这,这……该不是要杀我吧?

武德殿和东宫相邻,很快就到了。

只见殿外是全副武装的士兵,殿内百官和皇室宗族分列两边,杨坚一身戎装,一脸怒气地在殿中央就坐。

紧张的气氛,让杨勇的心情更加紧张。

他冷汗直流,两腿直抖,就像犯下重罪被带到法庭的嫌犯,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判决——他不知道,究竟自己是会被另存为呢,还是会被直接删除?

日期:2015-03-20 08:34:22

NO.146

杨坚让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太子诏书。

在这封诏书中,杨坚谴责杨勇“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最后宣布的决定是:杨勇及其子女,全都废为庶人。

到了这个地步,杨勇哪里还有什么可说的,只好泪流满面地拜谢皇帝不杀之恩。

11月3日,晋王杨广被正式册立为太子,熟知父亲秉性的他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降低太子的服装档次,二是东宫属官不向太子称臣。

杨坚对此非常满意。

长达近十年的太子之争就此尘埃落定。

这一事件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杨坚废长立幼是犯了大错,也是导致隋朝短命的重要原因——因为新立的太子杨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亡国之君隋炀帝!

这种说法从现在来看当然是有道理的,所谓实践是检验道理的唯一标准——败家圣手杨广继位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把父亲辛辛苦苦缔造的强大的隋朝彻底败光了,如果换成是杨勇的话,至少不会比他更差!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就像我们不可能在1990年的时候就预知十八年后会发生汶川大地震一样,杨坚也不可能在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的时候就预知十八年后杨广会让隋朝灭亡!

在当时的杨坚看来,长子杨勇贪图享乐、任意妄为,而次子杨广则是谦虚谨慎、节俭自制,两相对比,选择杨广也并非不合理。

这一事件对隋朝的朝政影响很大。

很多朝臣都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了这个政治漩涡,本该同心协力的两个宰相高颎和杨素,因为一个支持太子、一个支持杨广而成了针锋相对的对手,其他大臣也不得不选边站队,让朝臣们从此变得离心离德,人心涣散。

更重要的是,废长立幼其实是有违当时的政治原则和政治传统的,因而支持杨广的大多是不讲原则只讲利益的投机分子或野心家。

如果把隋朝朝廷比作金庸小说中的江湖,那么支持杨勇的大多是少林、武当、恒山、峨眉之类的名门正派,支持杨广的则大多是日月神教、铁掌帮、白驼山、血刀门之类的邪派,随着杨广的最终获胜,以高颎为代表的名门正派不得不黯然退场,以杨素为代表的邪派则春风得意。

正不压邪,这样的风气对朝政的伤害无疑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一个国家,大家都不坚持正义,只注重利益;不敬畏规则,只屈从‎‌​淫­‌‌威‌­‎,那么,这个国家的命运自然可想而知。

唐太宗李世民就持这样的观点,《贞观政要》中记录了他说的这么一段话: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民,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

实际上,在当时也有人有相似的看法。

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李纲就是其中一个。

在杨勇被废后,杨坚对东宫的官员大加指责。

官员们大多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头不敢抬,屁不敢放,气不敢出,话更不敢说。

李纲却站了出来:太子本是中人之资,如果有贤明之士辅佐他,足以继承大业。奈何他身边的多是唐令则等声色犬马之徒,此乃陛下训导之不足,岂太子罪耶!

杨坚沉默良久,才说:李纲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让你做东宫属臣,可杨勇却根本不信任你,就是再正直的人又有什么用呢?

李纲答道:臣之所以不被信任,是因为奸人在太子身边,倘若陛下将唐令则等佞臣斩首,另选贤才辅之,臣自然就不会被疏远了。

杨坚面露不悦,左右都为李纲捏了一把汗。

然而,事后李纲却不但没被问罪,反而被擢升为尚书右丞。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