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3-09 08:18:53
NO.141
独孤皇后心里那个气啊:好你个高颎,居然敢如此看不起我,说我是“一妇人”!
我一定要让你尝尝“一妇人”的厉害!
偏巧这时高颎的妾生了一个儿子,独孤皇后立即找到杨坚告状。
她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就在不久前,高颎的夫人去世了,那时独孤皇后对高颎还是挺关心的,便对杨坚说:高仆射已经年老,夫人又没了,身边没有个照应的人,陛下您何不为他再物色一个继室!
杨坚把独孤皇后的意思转告高颎,高颎却婉言谢绝了: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只要吃斋念佛读读经书就可以了。感谢陛下和皇后对臣的关心,不过要让臣再娶一个妻子,实在是非臣所愿。
其实高颎家里是有侍妾的,他这么说也许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再娶正妻,就会在家中引起嫡庶之分,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不如将就着就和侍妾就这么过下去。
当时独孤皇后听了高颎的回答挺满意——高颎不忘亡妻,真是个专情的好男人!
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独孤皇后对高颎已是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次听说高颎的妾生子,她就像狗看到了肉骨头一样眼睛发亮,连忙对杨坚说:当初您想为高颎再娶,他不愿意,还说年纪大了要清心寡欲什么的,但实际上却是因为他有爱妾,这不是欺骗您吗?这样心口不一的人,陛下您怎么能信任!
本来这是件小事,她却硬要上纲上线,把它上升到人品问题、忠诚问题!
在独孤皇后的挑唆下,杨坚对高颎也有了看法——一滴血可以验出身体的健康,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人品的好坏。既然高颎在这样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私事上会骗我,在至关重要的大事上国事上他也有可能会骗我!
从此他对高颎的信任度便大打折扣。
初战告捷,独孤皇后信心倍增。没过多久,她又找到了了高颎的小辫子。
这一年正好发生了高句丽侵犯隋朝边境的事件(这事前面咱们说过),杨坚决定讨伐高句丽,高颎以为不可,竭力劝谏,但杨坚不听,遂任命汉王杨谅(杨坚的幼子)为行军元帅、高颎为元帅长史,实际主持军务,结果由于遇到天灾和疾疫,无功而返。
在这次出征的过程中,杨谅和高颎也产生了矛盾。
杨谅是个毛手毛脚的毛头小伙子,之前从没上过战场,却自以为无所不能,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论”,高颎当然不可能听他的,故而杨谅的这些意见大多被他否决。
自视甚高的杨谅,此时的感觉就仿佛潘金莲嫁给武大郎——空负一身技艺却无处施展,因此他对高颎意见很大,回去后便到母后那里去告状。
独孤皇后随即带着杨谅找到了杨坚,说:这次高颎本来就不愿意去,是你硬要他去的。所以我早就料定这仗肯定打不赢!
言下之意是:只有顺着高颎,高颎才肯认真办事,否则他就故意把事搞砸!
而杨谅也在一旁帮腔,哭诉高颎骄横狂妄,完全不把自己这个王子看在眼里,最后还夸张地说:儿差点为高颎所杀!
最信任的妻子和儿子全都异口同声地说高颎的坏话,杨坚当然不能不信。
如果说之前在他的眼中,高颎是他的心腹重臣,那么现在高颎就成了他眼中的心腹大患!
如果说之前在他的眼中,高颎是他的亲密战友,那么现在高颎就成了他眼中的头号毒瘤!
他下定决心,务必要尽早割掉这颗毒瘤!
对宫里发生的这些变化,高颎并不十分清楚,他只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为君主尽忠心,为天下谋太平。
公元599年6月,杨坚下令抽调东宫的卫士到皇宫值班,高颎急忙劝谏:陛下,这样不可。如果把这些强壮的卫士调走的话,东宫的宿卫就得不到保证了。
杨坚却不冷不热地说:我熟悉前代各种制度的得失,不需要你来指导我。
不冷不热,在气象上是最让人舒服的,在感情上却是最让人难受的!
高颎开始有了不详的预感。
日期:2015-03-11 08:28:18
NO.142
果然,仅仅两个月后,所谓的王世积谋反案发生了,高颎受到了“牵连”,尽管很多大臣都为他说情,但杨坚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将他罢免——免去上柱国、尚书左仆射等一切行政职务,仅保留齐国公的爵位回家。
不过,杨坚觉得这还不够——毕竟,高颎的爵位还在,更重要的是,他的影响力还在,有人可能会认为他还可能东山再起!
不行,必须彻底把他批倒批臭!
几天后,他举办宴会,大宴群臣,特意传旨让高颎前来侍宴。
触景生情,高颎感慨万千。
往日的岁月还历历在目,如今的境遇已天壤之别。
熟悉的人物,熟悉的环境,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悉;陌生的地位,陌生的心境,眼前的一切又是那么陌生!
从前的同路人,现在已经成了路人!
想到这里,高颎忍不住唏嘘落泪,左右都受到了他的感染,一时间,气氛颇有些伤感。
杨坚却不为所动,他一面和高颎碰杯,一面毫不客气地说:朕不负公,公自负也——我没辜负你,是你自作自受。
接着他又对周围的臣子说:我待高颎,胜过自己的儿子,即使见不到他,他也像常在我眼前一样。可是自从他被免职后,我就彻底把他忘了,好像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高颎这个人。所以说做臣子的千万不能像他那样居功自傲,要挟君主,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那意思是明摆着的——高颎已经成了反面典型,高颎已经被彻底抛弃,高颎已经永远不可能翻案!
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也许会缺水会缺粮会缺钱会缺柴火缺会才华会缺心眼,但绝对不会缺那种揣摩上意、落井下石的小人。
很快就有高颎的家臣向杨坚告发,称高颎之子高表仁曾安慰父亲说:当初司马懿就是因为托病不朝而有的天下,如今父亲你也遇到了这样的事,焉知非福!
众所周知,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最终篡了曹魏的政权,以司马懿自居,这不是乱臣贼子是什么?
杨坚立即下令对高颎采取强制措施,对他进行立案侦查,要求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这一审查,果然又有了新的罪证——没有才怪。
司法部门奏称,高颎和某些和尚、尼姑来往密切,曾经有个和尚对高颎说:明年国有大丧。还有个尼姑话说得更直白:开皇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厄,十九年不可过。——公元597年和598年,皇帝有大难,599年一定会死。
一天到晚求神拜佛,企盼皇帝早死,这还了得!
杨坚勃然大怒,对群臣说:帝王岂可妄求!孔子是圣人,尚且不能得天下!他高颎在儿子面前居然自比为司马懿,是何居心!
如何处理高颎?
司法部门认为高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初拟将其斩首。
不过,经过反复权衡后,杨坚否决了这一提议:去年杀虞庆则,今年又斩王世积,如果再诛高颎,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呢!
最终高颎被除名为民。
按照史书的记载,高颎早年刚当宰相时,其母曾经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官场有风险,做事要谨慎。如今你已是富贵至极,但同时也是危险至极,不要忘了你时时都有掉脑袋的风险,慎之!
此后高颎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一直以来都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尤其是近几年来,杨坚一反常态,总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朝令夕改,任意妄为,让他非常为难,他只能和文『革』时的***一样勉力为之,有时还难免要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过得非常累,身体累,心更累。
这下可以保全性命回家,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因而他遭此劫难,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是如释重负,按照《隋书》的说法是:欢然无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