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15 09:32:56
睥睨北国——雄主渐生窥江意(六)
王猛修书一封寄给了远在长安的慕容垂,信中说道:“你儿子已经叛国逃亡燕地了,你我相识一场,我劝你也赶紧离开。否则,一旦被秦王获悉了,你可能会有灭族之祸。”
情况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以至于慕容垂的脑容量已经无法承受这一系列的诡异事件,所以他选了最直接,也是最愚蠢的方法——出逃。
但是,慕容垂打仗厉害,逃跑却水得很,才刚刚跑出蓝田,就被前秦名将张蚝抓回了长安。按理说,像这样的反骨仔本来就在被猜忌的行列,这回又闹出这么大动静,必然是死路一条了。
可苻坚却出奇的宽容,他不但不杀慕容垂,反而安慰他说:“人各有志嘛,你儿子心系燕国,说明他是个重情义之人,本无什么大罪。但是,他也确实是不识时务嘛,这个燕国必然会被我大秦吞并,他投奔过去反倒是凶多吉少。不过你儿子的事情和你无关,我是不会降罪于你的。”
短短几句话,苻坚就把这事情定了性,首先撇清了和慕容垂的关系,保全了他。其次,肯定了慕容令这种心系祖国的重情义之人,但也宣示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决心。
只是,苻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让身处洛阳的王猛叫苦不迭。王猛为了施展这套连环计可谓是煞费苦心,他用在谋划除掉慕容垂父子身上的心思只怕比策划这次东征还要多得多。
有人将王猛要除掉慕容垂父子归咎于他的忌惮和嫉妒,这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首先,王猛作为苻坚下面,前秦帝国第二人,会去嫉妒一个慕容垂?事实上绝无可能,就像名利双收的周瑜没必要去嫉妒一个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嘛。那么忌惮呢,这也是说不通的,因为慕容垂在慕容恪死后,就干成了枋头之战一件大事,其他时候燕国基本听不到他的消息。
所以王猛能捕捉到的消息只是,这个慕容垂比较能打,但理政还差了很多呢,再反观自己的改革让前秦真正日上,甚至可以东出灭燕,王猛何必要忌惮慕容垂呢?
那么,王猛又为何要急于除掉慕容垂父子?我觉得很好理解,通过和慕容垂的一次会晤,王猛发现这家伙终究和秦国不是一条心。既然不是一条心,那作为敌人自然该消灭,这不存在嫉妒不嫉妒的问题,而是王猛对秦国忠心的体现。就像后来王猛建议秦国拿下蜀中,对东晋施压,难道也是他忌惮东晋?
虽然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但从国力上说,统一北方的前秦对东晋已经具有压倒性优势了,如果王猛领军,灭晋不在话下。所以王猛建议前秦取东晋的梁、益二州不是忌惮东晋,也同样是忠于苻坚,为其扫清障碍而已。这么说来,哪怕慕容垂资质平平,只要他是个反骨仔的角色,王猛还是要杀他的,只不过没必要花这些心思就能搞定了。
但是,王猛的连环计也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慕容令是被干掉了。慕容令带着人马跑到石门投奔慕容臧,慕容臧却觉得这小子平素诡计多端,此番肯定是来做奸细的。但是慕容臧很慈悲,在非常时期竟然也不杀他,而是把他捆到邺城,听候皇帝慕容暐发落。
到了邺城后的慕容令依然好运气,虽然慕容评对慕容令他爹慕容垂一肚子意见,但考虑到毕竟是亲戚,也给慕容令留了一条生路,将他发配到龙城东北六百里外的沙城。但是这贼小子不识好歹,非要整出点事情来体现自己的不俗,在当地他煽动囚犯暴动,结果被镇压掉了。“No zuo no die,why you try?You try you die,don’t ask why!”慕容令用他的生命再次诠释了这么一个道理。
人虽然死了,可仗还得继续打,毕竟王猛此番真正的任务不是为了解决慕容垂父子,而是东进灭燕。此时慕容臧驻扎在石门的部队有十万之众(看来桓温北伐对燕国造成了毁灭性阴影啊),他听说洛阳失守了,便立刻派部下杨璩去夺回虎牢关。杨璩刚去便被邓羌杀败,死于乱军之中。慕容臧又亲率大兵来攻,王猛和梁成急忙调集所有的兵力前去增援,双方大战数日。慕容臧再败,逃回石门。
日期:2016-12-16 08:44:17
睥睨北国——雄主渐生窥江意(七)
和慕容臧一战,王猛虽然大获全胜,但也意识到了自己兵力的不足,单靠五万兵马灭燕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
于是,王猛留下邓羌驻守洛阳,然后班师回朝。他的意图是先固守现有战果,然后再集结兵力,进行二次灭燕行动。
此次东征,从建元五年(公元369年)十二月开始,到建元六年(公元370年)正月结束,前后不过月余,但战果却空前巨大。当初慕容评允诺的割让虎牢关以西之地,在王猛的军事打击下已经全部收入秦国囊中,此外还重创了前燕慕容臧所部,为二次灭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到长安后,为了表彰王猛的功劳,苻坚特地加封其为平阳郡侯,而后在国内开展紧急动员,厉兵秣马,做好二次灭燕准备。建元六年(公元370年)六月,距离上次班师也才刚刚过去五个月不到,王猛就组织起了他的二次东征。
一方面王猛是不想给予燕国太多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前番赢得太顺利,让王猛产生了骄纵之心。所以当苻坚表示他要亲率大军随后东进,王猛却胸有成竹地说:“荡平残胡,如风扫叶,不劳陛下亲受风尘之苦,只请敕命有关部门给燕国被俘君臣预先造好住房就行了。”
王猛这句誓言和当初小鬼子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一样轻狂,他在还没真正触及到燕国核心区域时就能说出这话,这是相当欠缺考虑的。不过事后证明王猛确实说到做到了,只是运气因素占了不少比例。
此次王猛率军从灞上出发,麾下聚集了当时前秦最优秀的一线将领,有参与过上次平定“五公之乱”的杨安、苟苌、张蚝、吕光、邓羌等人,也有如梁成、毛当、郭庆、姚苌等后起之秀,共十员上将,精兵十万。
但是,当王猛得知慕容评已经率领三十万燕军西进阻击时,他还是有些惊讶的。他没有料到燕国开始战争总动员后,募兵效率会如此之高,简直是秦国的倍数增长。面对强敌,王猛选择了持重而战,他兵分两路,一路由杨安率领的偏师,北渡黄河攻晋阳。另一路则是其亲自率领的秦军主力,南下攻克壶关,直取邺城。
当时奉命戍守在壶关的是燕国南安王慕容越,面对王猛大军,他选择了闭关坚守,等到慕容评援军到来。王猛为求速战速决,便双管齐下,一面佯攻壶关,另一面以张蚝为首,对壶关进行挖地道突破。
没过多日,壶关便被秦军攻克,慕容越成了俘虏。王猛留下苟苌戍守壶关,自己则带着部队继续东进,所过州郡,无不望风而降,秦军因此逼近潞川(今山西潞城)。
但是北路的杨安所部却遇到了一些阻碍,杨安虽然已经完成安全渡河,并到达了晋阳城外,但晋阳毕竟是多年的军事重镇,城墙坚固,难以攻破。杨安在此耗费了两个多月也未能攻占,王猛便放弃孤军深入邺城的计划,而是带着部队北上和杨安会师。
到了晋阳,王猛马不停蹄,绕城察看,迅速弄清了症结所在,并想出了克敌妙策。他命令士卒连夜挖通地道,继派壮士数百人潜入城中,大呼而出,杀尽守门燕兵,打开城门,秦军蜂拥而入,转瞬间占夺了晋阳全城,又活捉了燕东海王慕容庄。
而在王猛两路大军都已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慕容评的三十万大军才刚刚抵达潞川,从这点上来说,慕容评的军事作风相当之拖沓,两个月的战机就这么白白被他耗费掉了。王猛在拿下晋阳后,又带着全军南下潞川,准备与慕容评决战,在邺城外围打掉燕军的主力部队。
其实,野战对于拥有为数众多的铁甲骑兵的慕容鲜卑反倒是优势,可是慕容评却毫无意识,在兵力和战斗力都远远领先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下下之策——坚守不出。他想等到王猛粮草耗尽,而后主动撤兵,当然,如果慕容评够本分,或许也能成功。但是慕容评却坚决发扬慕容家光荣的“作死”传统,直接将三十万燕军送进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