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11 12:22:51
睥睨北国——雄主渐生窥江意(二)
桓冲此举一出,举国震惊,桓氏家族一片哗然,认为这桓冲是真傻了,让出扬州刺史无异于自绝生路,纷纷提出反对。
其中反映最激烈的当属郗超了,他几次在桓冲耳边唠叨说:“你个憨货、哈皮,明公当初怎么就选定了你做接班人呢?扬州刺史紧扼建康的咽喉,一旦放弃,桓家在朝中再也说不上话了,再想要回来难于登天啊。”桓冲依旧充耳不闻,朝廷便以谢安兼任扬州刺史。
但是考虑到桓冲的大度,朝廷也给了他补偿,桓冲旋即被任命为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及徐州刺史,镇守京口。这番任命等同于收回桓冲一个扬州刺史,又还给他了一个徐州刺史,同时将他从都督三州军事变为都督五州军事,将东晋整个东部战区都划归他管辖。
同时,桓冲的镇地也从姑孰一下子搬到了京口,东晋用同样的诚意来配合桓冲,即在于告诉桓冲:既然你信得过朝廷,朝廷也信得过你,建康的北大门京口留给你做大本营,你依然控制着建康周围的军事。经过这番变动,东晋的局势从此安定下来。
能达成这样一种均势,一方面得益于桓冲的谦逊,另一方面东晋朝廷的信任也同样重要。遥想上世纪末,苏联解体后,为避免新兴的独联体国家形成新一轮的“欧洲冷战”,欧盟曾作出允诺,只要俄国摒弃前嫌,欧盟绝不东扩,大家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欧洲。可结果呢?叶利钦热脸贴了冷屁股,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不断恶化,而欧盟东扩却从未止步,吸纳了东欧,吸纳了波罗的海三国,甚至把触角伸入到了独联体国家。
所以,和平的促成需要双方共同让步,如果有一方是怀有欺诈性质的,那么结果终将走向恶性循环。
桓冲虽然在“政治瘦身”的同时缓解了朝廷与桓家的紧张关系,但是这一系列举措却让激进派郗超嗤之以鼻。当然,对于这个哥哥信任的首席幕僚,桓冲倒是一点都不待见,时不时给郗超脸色看。
时间久了,郗超也觉得侍奉这位新主毫无前途,于是辞官回了家乡。从那以后,郗超再也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用余生怀念着与桓温共事时的峥嵘岁月。太元二年十二月(公元378年1月),一代谋士郗超孤独地病逝于家乡,享年四十二岁。郗超死后,妻子周氏拒绝返回娘家,道:“活着虽不能跟郗郎同室而居,那就死后和他同穴而葬。”
在逐走郗超后,桓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的低调,以前桓温想杀哪个将领就杀哪个,从来不上报中央;桓冲凡是要杀人,先打报告,说出详细的理由,请皇上定夺。
在此期间,东晋朝中的局势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桓温死后两年,王坦之也死了,临终前,他分别给谢安、桓冲写信,说:“只有将相和,才能抵御北方的强秦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直到那一刻,王坦之才大彻大悟:所谓权力斗争,官场倾轧都不过尔尔,守护住脚下这片家园才是每一个食君之禄者应该做的!王坦之死时年仅四十六岁,朝廷上下举国哀悼。
随着王坦之的死,谢安,王坦之,王彪之形成的建康“三巨头”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王彪之此时已经70岁了,谢安一方面到处表扬这位老前辈,逢人就说:“你们不能决断的问题都去问王老。”另一方面,大事却全由谢安做主,王彪之根本插不上嘴,偶尔提出反对意见,也被谢安当作是耳边风,不予理睬。
作为官场老油条,王彪之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明白自己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了,便向朝廷请辞。不久,朝廷调任他为散骑常侍,退居二线,大权遂由谢安掌握。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因谢安打算以外戚王蕴出镇,于是让桓冲解任徐州刺史,迁为车骑将军、都督豫州之历阳淮南庐江安丰襄城及江州之寻阳二州六郡诸军事,改镇姑孰。这是谢安掌握朝中大权后,开始对桓冲做得第一次职位调整,这一调整,让桓冲彻底丧失了对东部军事的控制权。
日期:2016-12-12 09:06:14
睥睨北国——雄主渐生窥江意(三)
同样在这一年,14岁的孝武帝司马曜亲政,正月初一,东晋朝廷为他举办了成人礼,皇太后褚蒜子下令归政,再次被称为崇德太后。
从此,这个临政五朝,传奇经历仅次于王政君的东晋太后再也没有走到台前,在平静的诵经声中老死于后宫,活了61岁。于谢安来说,此时的朝中局势再无需要这位太后发挥作用了。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即孝武帝司马曜亲政第二年,荆州桓家两位精英相继病逝。桓冲的二哥,荆州刺史桓豁和桓豁儿子,江州刺史桓石秀都撒手西归,桓家蒙受重创。谢安对桓冲的官职又做了一番新的调整,桓冲迁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兼都督扬州义成,雍州京兆,司州河东三地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持节镇江陵。
同时,桓冲的长子桓嗣递补了桓石秀的江州刺史。经过这番调整,桓家的权力继续被削减,一言以蔽之:自那以后,桓家势力彻底从东部撤出。
在这番博弈中,谢安像一位棋力高明的智者,一步步布局精妙,一招招进退得当。桓冲的谦退是他落子的契机,在之后的过程中,他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既要把桓家逼出东部,又得顾忌他们的反弹。
所以,当桓冲让出扬州刺史后,谢安随即就拉拢他镇守京口,再将徐州刺史封给他,这样桓冲反倒内心有些许欣慰。因而,在这错综复杂、重新洗牌的政治变局中,桓家虽然让出了一半地盘,可却仍和朝廷能做到和睦相处。
在逼退桓冲的同时,谢安还把朝中格局由“三大臣”共掌前廷,褚太后秉持后廷的模式转变成他陈郡谢氏一家独大的新态势。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说明,这位引领东晋走向新时代的谢东山无愧那句“天下苍生仰谢安”!
接下来,谢安继续将事情做得更漂亮。桓冲去荆州上任的时候,晋孝武帝在西堂为他饯行,谢安更送行至溧洲。谢安明白,桓冲这一走将对建康再也造成不了威胁,桓、谢两家同舟共济也将会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真正建立起来。
这一年年末的时候,王彪之也死了,这时朝中再也无人可以撼动谢安的地位。谢安已兼任扬州刺史,中书监、录尚书事等,朝政大权集于一身。南方大局已定,谢家、桓家分守东西两边,谢安统领全局。
当然,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不得不说。在谢安的主导下,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孙无终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后来这个部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北府军”。
从桓温死到北府军建立,短短五年间,东晋的“桓温时代”谢幕了,而一个新的时代——“北府军政时代”,已然呼之欲出。我们姑且将这五年称之为“后桓温时代”吧,这五年是奠定桓、谢两家同舟共济的关键五年,也是积蓄力量,抗击前秦的转折五年。而谢家、桓家、朝廷这三者之间的稳定关系一直持续到了“昌道内战”开始前。
回过头来再提一下桓温,桓温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位悲剧气质的英雄。夸他忠心为国的,难以解释他晚年弄权,意图夺位的野心;骂他扰乱朝纲的,却也无法逃避当年桓温收复成汉,北伐中原的功勋。所以,桓温成了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从他自身对自己的定位来看,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他死后,既没有流芳百世,也没有遗臭万年,却在悲剧和争议中被人淡忘,尘封于历史之中。
但无论如何,对于这位曾经引领萎靡颓废东晋为之一振的人,对于这位推行土断力促社会公平的人,对于这位让汉民族重新昂首扬眉吐气的人,我们都应该为他喝一声彩:
桓大司马千古!
桓大司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