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6-26 17:18:11
136节 五十五章 骄傲陈馀
不愧是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这一计阳谋本可让韩信陷入进退维谷之地,只可惜,他没遇到一个好的主帅。
赵军之中,真正大权在握的人是成安君(成安,即今成安县,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县),一个性格高傲的魏国名士,在秦汉之际的风云变幻中,几经沉浮,最终独揽赵国大权。
成安君陈馀本是一个书生,既然是书生就难免有些“书生意气”。这位饱肚诗书的名士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打仗就要堂堂正正,不屑于用什么阴谋诡计,认为那些小人所为。
所以陈馀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
这话就说的真的是有点天真了,兵者,诡道也,虽说不一定是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但肯定不会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讲究君子仁义的样子。也不知道在这乱世之中,成安君这样的人是怎样活到现在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胆怯就放弃万无一失的策略,而选择与敌人硬拼。
想法是美好的,他有硬拼的底气,就算现在的赵国军队不如汉军的百战之师精锐,但胜在人数上有压倒性优势,一对一不行,两个打一个、三个打一个总可以吧。、
可惜韩信不打算给他这样的机会,或者说即使给了机会他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背水一战)。韩信可没有和他光明正大明刀明枪一仗干到底的想法,赵军人数比汉军多太多,他要是那样干就成愚夫了。作为兵家之人,能用计谋的时候为何不用计谋呢?
春秋时的有一位著名的宋国国君宋襄公,立志争霸,但志大才疏。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
陈馀就像宋襄公,刚愎自用,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日期:2016-07-02 23:36:06
137节 五十六章 井陉之战 上 陈馀的苦衷
事实上我们都把陈馀想得太无能了,他虽然刚愎自用、迂腐了点,但实际上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听。局势对赵国十分不利,李左车坚守不战之策略并非万无一失。
原因出在双方的交战地点并不是只有一个井陉关。
(公元前204)年十月,张耳、韩信统率数万精锐汉军其中还包括非常精贵的两千铁骑,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20万(号称20万最多十万,对比刘邦入关中十万军队号称二十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如果双方只考虑这一个地方的交战情况的话,李左车的谋略是绝对正确的。但陈馀不一样,赵国军政大权皆在他手,他要考虑全局。
就在双方大军云集井陉关的时候,汉将曹参为了解除张耳、韩信汉军后顾之忧,率兵围困邬城(即邬县,春秋晋地,在今中国山西省介休县)的赵军戚将军。
听到这个消息陈馀倒也不是很慌张,毕竟那一支赵军深陷敌后,对于他们的最终结局,陈馀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这个时候,又一个坏消息来了。
刘邦为了一鼓作气拿下赵国,在派张耳率三万援兵到井陉关东攻赵国的同时,亦亲率汉军主力渡河与靳歙等汇合,北攻邯郸,两面夹击赵国,赵国烽烟四起,各地守将纷纷求援。汉军的这一策略,使得赵军疲于奔命,首尾不能相顾。
汉王刘邦率领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绛侯周勃、广严侯召欧趁机从成皋北渡黄河,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刘邦这一路大军最后还拿下了襄国)。
邯郸失陷对赵国的刺激太大了,陈馀也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虽然此时赵都已不在邯郸城,但那毕竟是昔日赵国国都、中原名城。更要命的是,汉军攻下邯郸,一路向北,直接威胁到井陉关大军的侧后方。
既然汉王刘邦率领汉军主力已经从南边渡过黄河,往北攻夹击赵国,继续坚壁清野与汉军打消耗战就没有意义了,估计还没把韩信所部耗死,自己就先被刘邦截断归路了,陈馀不得不速战速决。
如果陈馀在井陉关坚守不战,等刘邦率领汉军攻下襄国(今河北邢台)从背后进攻井陉关,到那时陈馀率领的赵军照样玩完。刘邦率领汉军与张耳、韩信的汉军可以轻松把陈馀东西夹击包围在井陉道之中,长平之战中赵军遇到的那种突围而不得的困境将会又一次上演。所以陈馀在趁着刘邦还没攻到襄国之时,率领赵军主力想一鼓作气灭了张耳、韩信所部,回头再与刘邦亲率这一路汉军一决高下。
井陉口(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天时不如地利,赵军占有地利优势,这给了陈馀主动出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