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5-14 11:12:13
公元前223年,王翦进一步对楚国进行纵深打击,与蒙武联手,直捣楚国老巢,俘虏楚王,将楚地设为郡,楚国正式灭亡。
公元前222年,嬴政腾出手来,让王贲率军进攻辽东,燕王姬喜被俘,燕国也亡了。不久之后,代王赵嘉也被俘。至此,七大战国,只剩下齐国。
司马光对燕国的灭亡做了一番总结,我觉得挺靠谱。司马光没讲什么名分的大道理,说姬丹很傻很天真,为了报一己私仇,结果加速国家灭亡,实在蠢得无边无际。荆轲为了报答姬丹的知遇之恩,不顾全家七族的安危,想用一把匕首削弱秦国,蠢得没心没肺,而且没脑。
胜利一个接着一个,嬴政很是开心,那年五月,成了秦国的嘉年华,全国到处都饮酒宴乐,歌舞升平。秦国确实有资格举行如此盛大的庆典。
齐王见诸国都被灭了,就打算俯首称臣,前往咸阳拜见秦王。齐王的做法看似卑躬屈膝,其实是最好的自保法子。
齐国司马问齐王去秦国是为国家还是为自己,齐王果断回答是为了国家。那位司马说为了国家才设立君主,齐王去拜见秦王算什么?齐王挺好面子,听了下属的意见,就调转马头原路返回。他忘了问这位司马,秦军来攻时,他有什么办法保住国家?如果国家没有了,王是什么东西?还不如一个王八蛋。(436)
日期:2020-05-15 09:53:29
即墨大夫倒是为齐王进言献策。他说齐国领土方圆数千里,军队数百万,三晋虽亡,但它们的官员不愿接受秦国统治,逃亡在外的有数百人。齐王将这些遗老遗少收容起来,让他们统帅百万之众,去收复三晋旧地,如此一来,秦国的临晋关将被收复;楚国鄢郢的官员们也不服秦国,逃亡在外的也有数百人,也让他们统帅百万之众,去收复楚国旧地,如此一来,连武关亦可收复。齐国的威望将会竖立起来,秦国则面临灭亡。
那位即墨大夫可能是搞文学理论出身,军事在他眼里形同文字游戏。就算当时齐国仍有雄兵百万,齐国凭什么放心把这些军队交给三晋和楚国的败军之将?他们如果有那么大本事收复故地,早干嘛去了?齐王倒是不傻,知道那位大夫纯粹瞎忽悠,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问题是齐国如果不敢对秦国用强,那就必须服软,可齐王什么都不做,坐等命运的到来。那时确实做什么都没用了,苟延残喘而已。
公元前221年,在燕地大获全胜的王贲南下进攻齐国。号称拥兵数百万的齐国,竟然无人敢应战,任由秦军长驱直入,轻松占领都城临淄。(437)
日期:2020-05-16 09:10:42
齐王躲了起来,王贲那点兵力无法在人山人海中搜不到齐王。秦王不想耗费兵力,派人给齐王传话,只要他投降,就给他五百里的封地,任他逍遥快活。齐王早无斗志,听说秦王开出如此慷慨的条件,就出来投降。
嬴政很损,等齐王现身后,他让人把齐王关了起来,别说五百里,连五谷杂粮都不给。齐王田建的下场很凄惨,竟被活活饿死。
齐国灭亡,正式宣告闹哄哄的战国时代结束了,秦国无牵无挂,一身轻松地以“独孤求败”的姿态君临天下。
司马光对战国有个简短的总结:合纵、连横两大招虽然反复无常,但合纵与六国有益毫无疑问。如果六国能以信义为基础,互助互利,秦国再狠,六国也不至于被灭。赵、魏、韩是齐、楚屏障,齐、楚则是三晋的强援,它们本该抱团取暖,却相互拆台,合纵怎么可能成功?司马光说得还是不够简洁,六国之所以被秦国打垮,纯属自私,合纵的时候都指望别国出工出力,自己则拢着袖子保存实力。结果“保存的实力”都像冻肉一样动弹不得,被秦国分而灭之。
嬴政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心中的傲骄与豪情难以言表。 《资治通鉴秦纪二始皇帝下》说嬴政自认德行媲美三皇,功业盖过五帝,于是把自己概括成“皇帝”—“三皇五帝”的缩写。(438)
日期:2020-05-17 10:14:09
“三皇”完全是传说中的人物,虽然他们的事迹难辨真伪,但后人感念他们的恩德却是真的,嬴政跟他们攀比德行,真是脸皮厚得高耸入云。“五帝”的功业其实也近乎传说,虚无缥缈得很,嬴政声称功业超过五帝也是腾云驾雾、不知所云,自嗨而已,不过他高兴就行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皇帝”称谓的记载与司马光的说法相异。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昧死上尊号”泰皇。泰皇是“天皇、地皇和泰皇”之一,也即人皇,是人间最尊贵的称号,王、冯、李三人还谦虚地称他们冒着死罪献上这个称号,隐含的意思就是“泰皇”也配不上他们最最牛叉的老大,马屁拍到这个地步简直可以扫地了。嬴政很有主见,对他们冒死奉献的“泰皇”看不上眼,觉得既不好听也不够气派,大度的他没有让他们去死。他仅仅留下“皇”字,然后取上古时代的“帝”,拼接为“皇帝”。商朝以前的“帝”是指天帝或者天上的大神,“皇”是人间至尊,天上地下的便宜嬴政都想占全。
后来的皇帝们恨不得感谢他十八辈祖宗,觉得“皇帝”这个名称太牛、太好听,用起来超级舒服,哪怕骂嬴政骂得再厉害的,对“皇帝”名号还是喜欢得不行。(439 第二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