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 6.听与不听的症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同样是献策,为什么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刘邦和项羽身上,由此得出刘邦善于纳谏、项羽刚愎自用的武断结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略显苍白,因为我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当事人的另一方——献策者,忽略了郦食其和韩生两个配角。这两个配角的性格十分鲜明:一个老谋深算,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一个年轻气盛,性格生猛而张扬。

和韩生一样,郦食其其实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六十多的人了,按孔子的说法,应该到了“耳顺”的境界,结果“人皆谓之狂生”,虽然这点他自己并不承认,也足以说明其个性必是极强。虽然他仅是个看大门的,眼光却很高,以前来来往往路过这里的兵马首领也不少,可郦食其觉得他们“不能听大度之言”,都是小心眼,牛皮哄哄的主儿(敢情只兴他狂),所以“深自藏匿”,没有出来参政,仍旧大门看着,小酒喝着,小日子滋润着。等刘邦来了,他听说刘邦“慢而易人,多大略”,是位温和大度的领导,于是有心投靠。结果一见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是温文尔雅,而是傲慢不敬,所以很失望,“狂生”的劲头一下给激了起来。先痛快了再说,反正一把老骨头了,还怕个啥。但尽管如此,郦食其仍旧没有完全失去理智。

刘邦对郦食其态度转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郦食其气话归气话,但话里有铺垫,有潜台词,和那句广告语差不多:你想灭秦吗?你想成王吗?那就请你听听我郦食其的建议。打蛇打七寸,郦食其的这个潜台词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刘邦当时最发愁的就是怎么尽快进入关中,他要想知道郦食其的韬略,就必须转变态度。郦食其心里有他的小九九,他算准了这话一定会引起刘邦注意,既能找回面子,还能达到目的,还顺便彰显一下自己的个性,可谓一箭三雕。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