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部 1870-1910:留着“辫子”的洋务运动 第二章 1875年:买办救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非富无以保邦,非强无以保富;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救时揭要》1873年

李鸿章看中的两个买办,一叫唐廷枢,一叫徐润。他们是晚清“四大买办”中的两个。

在很多教科书和历史读本上,买办是一个遭人鄙视的贬义词,对它的定义是这样的:“外国侵略者从雇用买办从事侵略的活动中得到了好处,逐步形成为一种代理制度,这就是买办制度。以后,外国侵略者与中国人打交道都照例物色代理人,而那些为外国侵略者服务并甘心充当他们代理人的中国人,如为军阀向帝国主义借外债、买军火的经手人,在帝国主义同反动政府之间担任穿针引线、谈判卖国条约的政客,以及贩卖帝国主义腐朽和反动文化的掮客,都称之为买办。买办这个名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便被赋予广泛的意义,成为极不光彩的帝国主义奴才和爪牙的通称了。”

“买办”,Comprador,原本是葡萄牙语,用现在通俗说法,就是跨国企业里的中方职业经理人。在当年上海,它被翻译成“糠摆渡”,也就是中洋之间的桥梁。

1757年,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为全国惟一正式许可的对外通商口岸,并制定十三家官牙行经营和管理进出口贸易,实行国营的贸易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十三行”。“十三行”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它们作为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十三行”中的从业者因此成为第一批从事合法外贸的商人集团。到19世纪初期,十三行的商人财富已非常惊人,其中一个叫伍秉鉴的人,他在1834年的家产约有260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清政府三分之一的年度财政收入,被当时的西方称为“天下第一富翁”。2001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将伍氏评为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在这个榜单上有6个中国人,除了伍秉鉴,其余五人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绅、刘瑾和民国时期的“官商”宋子文。)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