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花业、粪业及其他 从公厕的修建到大粪主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中国古代,对于人的排泄问题,其实很看重。“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农村的人,一粪一溺,都浪费不得,要肥自家的田。因此,无论用马也罢,厕所也罢,总而言之排泄物最后都要沤了肥田,而且“肥水不落外人田”。如果出门来不及回家方便,粪便掉在别人家地里,无论如何都会有点懊悔,特别敬业的,往往会找个家什捧回来,没有家什,用手也是有的。南方大一点的集镇,也有人建公厕。这种公厕,跟公益无关,属于私人的赢利事业,用来专门收集赶集人的粪便,然后卖给农民。当然,对于赶集的农民,一般都指望不上,但是对于那些走街串巷的艺人、手艺人和商人却也是个便利。一些坐商,在买卖商品之余,卖点白捡的粪便,也是小补。

真正的城里人方便,大抵只能靠马桶或者粪桶,从皇帝到平民一概如此。每天早上,由自家的女人或者仆人(皇宫里就是太监)抬出去交给专门收集粪便的人或者上门收粪的农民。在南方,这些粪便很是能卖几个钱,越是有钱人的粪便,就越是值钱,因为油水大,肥田效果好。

如果上了街,而且盘桓的时间比较长,赶上内急,那就只好随地方便。北方耕作粗放,对粪便的珍视远不及江南,因此即使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市民们也只好奉行随地大小便主义,有时候赶上收粪的人过去了,抬粪的女人也只好将粪便当街一泼。这种污秽和人们随地的方便,没有人及时收集,于是街角墙根到处都是黄金塔和水地图。整个北京城只有一条下水沟,三年才疏浚一次,正好赶上举子进京赶考,于是有民谚道:臭沟开,举子来。举子一来,全城上下,都臭烘烘的。臭烘烘闻味其实倒是小事,走路是大事。那时候很少有石板路,旱天尚可,不过扬起夹杂点味道的尘土而已;下起雨来,黄泥和粪便充分混合,稀里光汤,粪蒸尿熏。路上行人如果没有骡车代步的话,那可真的要欲断魂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