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部分 牺牲与变化(1941~1950年) 第十章 国内战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42年3月,全美国都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一名女士在公交车上大声说道:“打仗以后,我丈夫的工作比以前好,挣的钱也比以前多,所以我想让战争多打几年。”听到这些,另一名女士愤然起身,给了她一记耳光,说道:“这一耳光是为我在珍珠港死去的儿子打的。”接着又给了她第二记耳光,说:“这一耳光是为我在巴丹死去的儿子……”

这个故事不太可信:什么样的母亲会在瓦胡岛和吕宋岛都有儿子?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反映了战时美国自身的问题。的确,战争对千百万美国人来说就是一个宝藏,它带来了经济复苏,人们在“大萧条”时期的梦想成为现实,但这却让人们充满负罪感。当然,人们还没有内疚到拒绝赚钱的程度——这样的要求有些过分,不符合人类的本性,而且这并不能帮助参战部队。但这种负罪感足以让他们参加回收废铁活动、购买战争债券、为民事防护组织服务,以及偶尔请孤独的士兵喝酒。

每场伟大的战争都会带来社会的变革,像“二战”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注定会给美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纽约每日新闻》真的相信美国大兵打仗是为了“回来看球赛,并把油箱加满”。有时,美国大兵自己认为他们是为妈妈和苹果派而战,但历史没有这么简单。1941~1945年,美国经历了变革带来的阵痛,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像美国这样经历过这些后依然故我。思想、习俗、经济理论、外交政策,以及不同性别和社会各阶层关系都在美国国内展开较量。像基尔罗伊一样的女子铆钉工随处可见,战前女性的形象一去不复返。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