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7-14 08:03:18
嬗变之四豆腐脑
据家里的大人说,在我出生之前的某个年代,村里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绰号。比如岁数大的叫“老黄忠”,年轻的姑娘叫“穆桂英”,小伙子叫“薛仁贵”等等。
刚开始听母亲说到这些的时候,我也是非常的不理解。因为对于传统观念很重的农民来说,给人起绰号,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除非那个人是全民敬仰的大英雄,才会像《说唐》、《岳传》、《水浒》里的人物那样有绰号。对于村里的普通百姓来说,大英雄那是别想,那就还有一种可能:讨人嫌、万人恨,大家才会给他起个难听的绰号,背后偷偷的叫。
后来我书读的多点了,终于想明白了。有那么一个阶段,全国人民基本上不分男女老幼,都会投身到国家倡导的一项大的生产活动当中。生产队,估计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小学同班同学当中,有一个男生,比我大六岁。尽管在一群八九岁的孩子中间,已经十四五岁的他,犹如羊群里的骆驼,但平时他却老实的够呛。即使是最受气的同学,也敢把他骂一顿。如果不是他太高大,打不到他,你就是打他,他都不敢还手。之所以如此,因为他们家成分高,他爸经常被村里开会批斗。
同学当中,罕少有人称呼他的名字。据说,他小的时候,被老鼠咬过。于是,几乎所有人,都把老鼠剩,作为他的名字。尤其骂的时候,更是一句一个老鼠剩的骂。他连怒都不敢,更别说还嘴了。用现在的一个词来说,少年的他,可谓活的十分憋屈。
他的母亲有个绰号,叫貂蝉。没错,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当中那个绝世美女。不过,这个跟四大美女同名的女人,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绝美容颜,反而有点难看。老人们说不清楚,到底是先有了貂蝉这个名字,还是先有大炼钢铁。说不清无所谓,丝毫不影响村里的女人们拿她来打趣。
日期:2021-07-14 10:35:19
我刚刚上初中的时候,上边对于家庭副业的管制开始松一些了。这一点,从赶集就能看出来。初中需要到公社去上学,公社所在地,每五天一个集。相比于很小的时候,集上的东西明显见多。比如,原来集上没有卖肉的,这会儿有了。原来集上炸油条的就一家,这时候不但多了三四家,也从原来的只卖油条,开始连油条豆腐脑一起卖。
上课的间隙,不少同学喜欢到集上转一转,在各种卖零食的摊贩前流连,不停地咽吐沫,就是没钱买。尤其是油条摊前边,看着赶集的人在边上的长条桌上喝豆腐脑,白白嫩嫩的豆腐脑被舀进碗里,配上绿的韭菜花酱红的辣椒酱,心理充满了向往:这该是什么味道呢?什么时候也有幸能喝一碗呢?
这样的向往,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现实。
我们村不大,就百十来户,村里除了公家办的代销点,别的卖什么的都没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中间悄悄地流传:“貂蝉”他们家开始卖豆腐了,还有豆腐脑,村里谁家要,可以给送到家去,也可以直接在他们家喝,跟集上的味道差不多。
刚从课本上学过鲁迅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里有个人物,叫豆腐西施。于是在我们中间,“貂蝉”被悄悄地改了名字,也叫豆腐西施。豆腐西施家的豆腐,不光用钱可以买,还可以用粮食换,什么粮食都可以。
在我以前的记忆中,生产队收了玉米,直接在场院里,用大木棍子打着脱粒,给社员家里分玉米粒。不知道从何时候起,可能是玉米的产量增加了,生产队不再安排打棒子,而改成直接给社员分玉米穗。分到社员家里的玉米穗,没有场地能让大家像是在场院里那样,拿大棍子打,各家只好利用业余时间,一穗一穗的,用手把玉米粒捻下来。
日期:2021-07-14 14:24:54
这个时候,村里的粮食产量,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家分的玉米穗都很多,要把这些穗子都捻完,需要很长的时间。秋收的时候没空,大多数家庭会把捻棒子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或者是冬天的空闲时间。这之前,很多人家会在院子里用砖临时搭一个圆囤,把玉米穗放进砖囤里。砖囤四周透风,上边也不封顶,随时可以从里边拿出来。
自从知道了豆腐西施家可以用粮食换豆腐脑,小伙伴们开始打起了自家院里玉米穗的主意。星期天,几个人相约,每个人棉衣里边揣上几穗玉米,一起来到豆腐西施家。不知道最早是从谁开始的,反正对于馋嘴小子们的到来,他们一家心知肚明,热烈欢迎,立即开始准备碗筷招待大家。
其实,当时他们家的卫生条件并不好,碗筷什么的都不怎么干净。不过,馋坏了的小伙伴们,根本顾不得这些,被豆腐脑的香味勾起的馋虫,只想快一点喂饱。有时候去的人多,豆腐脑还没有煮好,大家连说笑都不太顾得上,一副猴急的表情。
细想起来,两个玉米穗换一碗豆腐脑,他们家并不能挣到多少钱。前去喝豆腐脑的小伙伴们,也感觉很便宜。不过,便宜与否,都不是大家所关心的。吃饱喝足的小伙伴们,再三叮嘱豆腐西施,不要把大家来解馋这事说出去,免得家里大人知道了大家不好看。完全想不到,这个时候各个家庭的条件都已经不是当初,十三四岁的孩子,拿家里几穗玉米这样的事,大家都还是能承受的起的。再说,他们家巴不得多做生意,才不会多嘴破坏自己家的生意呢。被斗争了几十年,他们全家人,根本没有多嘴多舌的习惯。
总共去豆腐西施家喝过几次豆腐脑,我已经记不清了。后来上了高中,需要住校,就再没有去过了。不过,好像豆腐西施他们家做豆腐,时间并不长。随着全民经商的大趋势到来,大家都开始出门找财路,卖豆腐这种本小利薄的生意,村里没有人能看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