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6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33年暑假,蒙文通自河南大学来北大历史系任教。不久,文学院院长胡适访钱穆,谈蒙文通上课,“学生有不懂其语者”,因而将不续聘。钱曰,“文通所任,乃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两时期之断代史。余敢言,以余所知,果文通离职,至少在三年内,当物色不到一继任人选。其他余无可言”。此番话显然表明了钱穆对陈寅恪某种引而未发的评断。因为当时研治晋至唐史的人选,陈寅恪应是首屈一指的。所以,钱穆对胡适说若蒙文通离任则聘不到继任教员,说明钱穆并不认同陈寅恪在此领域的工作。

1960年,钱穆致函时在美国求学的高足余英时,谈对其文章的意见,信的后一半论及近代学者之文章,他对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垣,均是褒多于贬,但论及陈寅恪时,钱穆说: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王国维),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之三四方可成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

日期:2009-03-20 15:13:16

不谐

1927年,33岁的钱穆在苏州省立中学任教。胡适应邀到苏州女子师范、苏州中学作演讲,他来苏州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见钱穆,因有人介绍“莫望一见苏州中学之钱某”。当时的钱穆正致力于《先秦诸子系年》一书的写作,并发表一部分于南京某杂志,但是有两书讨论《史记•六国年表》,始终找不到。钱穆“骤见一天下名学人”,故“不觉即出口询之。适之无以对。”尴尬的胡适不作答,以“忘带刮胡子刀”“积习非此常用刀不可”为借口,欲返沪。胡适临行前,给钱穆留一上海地址,“曰,来上海,可到此相晤。若通讯,亦照此地址。”这是两人初次见面,胡适正式与钱穆说的仅有的一句话。这也是日后钱穆与胡适不谐的原因之一。钱穆在晚年对这件事亦做了自己的反思,但更多的仍是对胡适的不理解。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