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40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0-06-10 22:29:34

无论是2600多年前的秦军,还是现在的我们,在陕地至洛阳的路线选择上,并没有多少区别。如果再想沿着黄河东行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无论是先人还是我们,都需要先从陕地向东南方向折行,看在在崤山之中,能否找到象“函谷”这样的通道。很幸运的是,在行至崤山西麓时,我们可以在崤山之中找到两条东西通道。根据它们的方位,这两条通道被分别命名为南、北“崤道”。而之两条崤道在崤山以西的相交处,现在则归属于一个叫“交口”的镇所管辖。

如果按照〈崤之战〉一文的记载,崤道的开通可以上溯到夏代。因为在秦穆公准备出征时,他那位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左右手——百里奚,曾经力阻秦军的这次远征。他甚至预言晋军伏击秦军的地点是在所谓的“文王避风雨处”与“夏后皋之墓”之间。而这两个地点,分别就是在南北崤道最为险要处。所谓“文王”指的就是周文王;“夏后皋”则说的是夏代王国之君“夏桀”的爷爷。如果这个说法属实的话,那就说明在夏商两代,南北崤道就已经开通了。其实如果我们认可,炎黄二帝曾经进入中原的话,那么崤山通道的开通应该能够上溯至5000年前。

不管怎么说,在秦军东征之时,他们有两条线路可以选择。在军事家看来,山谷通道是构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的最佳地点。在后世,北崤道中构筑的关隘叫作“硖石关”;南崤道构筑的关隘被叫作“崤陵关”,不过由于历代文人及评书表演艺术家们的误传,崤陵关通过被称之为“雁翎关”,事实上它跟大雁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真正能表明身份的是那个“崤”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