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8节

热门小说推荐

当下,东皋公找来汤药,给伍子胥洗脸,让他的脸色显得苍老一些,以与灰白的头发相配。东皋公本是医术高手,这自是他的拿手好戏。东皋公又换下伍子胥的外衣,找来一身紧身褐衣换上。这可能是史上最早的易容术吧。后世武侠小说中屡屡描述的易容神术,其源头即在于此。经过东皋公的一番打扮,伍子胥已经不复旧日神采,直如一介仆役。

东皋公又将公子胜打扮成农家小儿。皇甫讷则穿上了伍子胥的先前的服饰。

伍子胥拉过公子胜,对着东皋公拜了四拜,说:“他日若有出头之日,定当重报!”互惠原理无所不在。受人大恩之时,正是自身力衰无能之际,只能拉长回报的时限,将未来当作一个承诺。

但东皋公根本不是贪图此类回报的人,说:“我只是同情你的不幸遭遇,所以才想法帮你脱困,哪里是希望你将来的回报呢?”

伍子胥等人装扮完毕,连夜起程,来到昭关之前,正是黎明时分。守关军士刚刚将关门打开。

伍子胥看着昭关,心中思绪万千……

日期:2010-12-20 19:13:38

鞭楚017(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

伍子胥一路疾行,来到鄂渚,遥遥望见前面一条大江,浩浩茫茫,阻住了去路。伍子胥顿时心如死灰。如果不能渡江而过,就算逃出了昭关,也是空忙一场。此处仍然是楚国的地盘,一旦追兵赶来,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正在绝望之际,忽见江上有一渔翁驾了一条小船,从下游溯水而上。伍子胥顿觉大喜过望,急忙大声呼唤:“渔父渡我,渔父速速渡我!”惶急之态,溢于言表。

那个渔翁正要将拢船靠岸,看见岸边杂人来往,突然又一扳船艄,驶开了去,却又放声唱道:“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渔翁这是在说现在太阳快要下山了,月亮快要出来了,我和你还是在芦苇荡里见面吧。

伍子胥听明白了渔翁之意,就沿江而走,寻到一处芦苇荡,和公子胜隐在其中,静等渔翁前来。

过不多时,渔翁将船靠近芦苇荡,拢舟靠岸,又再唱道:“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太阳已下山,我心好忧伤;月儿已出来,不渡等什么?

伍子胥听到渔翁的歌声,小心翼翼地带着公子胜从芦苇荡里钻出来。渔翁急忙对他们招手,示意他们赶快上船。

两人上了船,渔翁一点竹篙,轻划兰舟,飘然离岸。这渔翁长年在长江中打鱼,船性纯熟,一个时辰后,就已渡过了这天险之水。

伍子胥暗自庆幸自己又遇到了好人,终于帮助自己逃离险境。

靠岸之后,渔翁盯着伍子胥细细端详,说到:“我看你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定不是常人。你能如实告诉我你是谁吗?”

其实,这个渔翁行事如此谨慎,就是因为已经大致知道了伍子胥的身份。此处是楚吴交接之境,楚国昭关驻扎了大批兵马,严加防守,大张旗鼓贴出伍子胥的画像,并声明重额悬赏。而伍子胥的相貌又异于常人,很容易辨认。而伍子胥当初呼叫渔翁时,声音惶恐,面色不安。渔翁让他们先躲到芦苇荡这个举动,其实正是一种测试。如果伍子胥两人心怀坦荡,只是因为赶路匆忙,是不会立即如言照办的,而是会继续软语相求渔翁速速相助。

这个渔翁心思颇为灵细,结合上述因素一分析,也就大致猜出了伍子胥的身份。

那么,既然他已经猜中伍子胥的身份,为什么还要直接询问伍子胥,让他说明自己的身份呢?

楚平王倒行逆施,伍家父子蒙冤而死,早已传遍楚国内外。这渔翁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怀着一颗仁义之心。就像此前的东皋公那样,非常愿意帮助那些遭受不幸的人。在他们的认知中,有着同样的“天人互惠观”(这种观点在现代的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人在做,天在看。多行善举,必有福报。而这个福报,则不必来自于直接的受惠者。

但不管怎么说,就像后世的社会学家埃尔文•古德纳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个不认同互惠原理的社会组织”以及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凯所说的“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互惠系统功不可没”那样,互惠深深嵌入了人的潜意识之中。这位渔翁虽然不图伍子胥的物质回报,但他甘冒大险,不受高额悬赏的诱惑而救伍子胥于危难之中,内心多少还是希望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报。而伍子胥的直言相告就是符合他要求的回报。因为,身份的秘密也相当于一种惠益(袒露互惠效应)。当然,从这一点来说,这位渔翁的修养和东皋公完全不图回报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一点也不妨害他人性的光辉四溢芬芳。

伍子胥内心深深感激这位渔翁的救命之恩,在潜意识中的“互惠回报”推动下,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尽管他刚一说出口,就感到了一阵后悔。

其实他根本不用后悔,他的这一点点惠益,又反过来推动了渔翁下一步的回报。

渔翁听了,喟叹不已。他看了看伍子胥两人风尘仆仆的样子,心中一阵怜悯,连忙说:“我看你面有饥色,你在这里等我一下,我马上去给你弄点吃的来。”

伍子胥一大早逃出了昭关,此刻已近傍晚,几乎一整天水米未进。此前急急逃命,根本顾不上饥饿,此刻听渔翁一说,立即觉得饥肠辘辘,浑身乏力。

渔翁的家正在岸边左近。他将渔船系在绿杨树下,立即回家取食。

渔翁去了没多久,但伍子胥和公子胜两个人却深感度日如年。这一方面是饥饿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恐惧所致。

伍子胥在将自己的名姓告诉渔翁后,就深感后悔,此时,他又担心这个渔翁在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会去邀功请赏。逃亡已久,时刻处于危机中的伍子胥有这样的担忧,也是很正常的心理活动。

伍子胥立即拉着公子胜,找到江边一处芦苇荡藏了起来。公子胜还只有五岁,本是天真无知的年龄,问他为什么还要躲藏。伍子胥说:“人心难测啊。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渔翁不会去找一伙人来抓我们?”这句话和此前的遭遇,都深深地地嵌入了公子胜幼小的心灵之中。

过了不一会儿,渔翁拿着麦饭、鲍鱼羹和盎浆急急赶来。

这几种食物有必要多说几句。

写至此段时,正值贺岁大片《赵氏孤儿》上映。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发生在春秋时代,时间在吴越争霸之前。在影片中,出现了赵氏门客程婴吃面条的场景。面条是今日最为普通的的食物。但要制作面条,首先要有小麦,其次是要将小麦碾成面粉。

小麦并非我国土著的粮食作物,起源于中亚,经新疆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不会早于四千年前。在程婴所处的春秋时期,小麦已经比较普及了。据《左传》记载,当时温、陈、齐、鲁、晋地都是小麦产区。

但程婴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还没有掌握将小麦碾成面粉的技术,所以,人们只能将麦子煮成麦饭食用。伍子胥的时代要晚于程婴的时代约四五十年,而伍子胥还只能吃到渔翁送来的麦饭,显然,影片中程婴大吃面条的场景是和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面条大约要到500年后的宋代才普遍出现。

再说这个鲍鱼羹,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海珍四宝之首的鲍鱼,而是指腌鱼。渔翁打鱼为生,鲜鱼不易保存,就都做成了腌鱼,以备不时之需。所以,鲍鱼羹就是咸鱼汤。

而盎浆则是是一种经过粗浅发酵的米汤,其味略酸微甜,可能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甜酒酿之类的东西。

这渔翁本非富户,在短时间内就操办了这些食物,真可以说是倾尽家中所有了。

渔翁来了,伍子胥却不见了。渔翁顿时明白,伍子胥可能是担心自己对他不利。渔翁大声呼叫:“芦中人,芦中人,赶快出来吃饭吧。我不是要以你求利的人哪!”

伍子胥听到后,既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禁不住热气腾腾的食物的诱惑,立即从藏身处走了出来。

渔翁略略有些不高兴:“我是知道你饿了,才回家给你弄点吃的来。你干嘛还要藏起来啊?”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