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1-12-27 07:29:33

5、新秀潮涌:类型片+电视红人=重塑推新模式

今年冒出来的几个新人被反反复复讨论,我这里不赘述他们的案例。我们换个角度分析:

演员从电视圈晋级电影圈一直是华语影坛的“正道”,无论是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还是过去十年的内地影坛,平地而起的电影型演员非常少。除了张艺谋(巩章)、周星驰(黄张徐)、李安(汤唯/王力宏)等人直接提拔新人,不拍电视剧的电影明星屈指可数。这是华语影坛比较独特的地方。我认为这条”正道”至少十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主要是由国内电影产业的人员结构决定的。在美国,导演协会(DGA)光是注册的电视电影导演(包括副导演等)就超过14500人;拥有奥斯卡投票权的成员里,导演分支有367人,其中有一些顶级导演还有制片人双重身份。如果对比目前国内的电影导演数量,两岸三地所有导演加起来,票房过亿的有40人左右(不管盈亏),真正具备商业号召力与艺术创造力的大概十个手指都很难勉强数完。再对比制片人数量,就算去掉小角色,获得学院成员资格的好莱坞制片人也要超过440人;而目前国内专业电影制片人的数量比导演还少。

所以看似导演中心制或者慢慢过渡到制片中心制的华语影坛,导演和制片的力量还很弱小。这个弱小不仅是和好莱坞比,而是说导演的强势是建立在各个环节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真正能调动起来的创作资源还很少。今年两部贺岁电影在国际融合方面暴露出一个严重问题:技术力量的缺失。编剧、服美、视效、音乐等部门需要多国部队联合起来才能达到好莱坞比较正常的水准。华语影坛目前最不缺的人才力量反而在演员这一块。如果要我总结过去十年华语电影的推动因素,我要说:明星制。从02年开始,几乎所有大片都是靠“明星”而不是“演员”推动的,商业卖点全部集中在明星身上。这种制片方式在今年达到顶点,也注定是衰落的开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