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200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10-04 10:19:59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5

赵孝成王一怒之下,把李牧给撤职了,派了另一名将领接替他为北方军区长官。

新任长官上台后,便把李牧那一套统统废除了,以积极出击代替乌龟战术。事实证明这种短促出击的战术并无成效,不仅伤亡颇多,屡战不利,还严重影响边关的农牧生产,经济随之萧条。

赵孝成王以前撤了廉颇,如今又撤了李牧,原因如出一辙,两位当世名将都不是莽夫,遇到强敌时,坚壁清野的战术是为打胜利积累基础。赵孝成王总算在吃了大亏后,渐渐明白了些军事道理,于是他只好承认错误,请李牧再度出山。

春秋战国时代,奉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传统,李牧可不想在前线时,还受到朝廷的遥控,于是他称病不出。赵孝成王心里不高兴,强行命令李牧复出。

李牧便对赵王说:“如果一定要用臣,那么就得回到原先的战略,这样我才能接受任命。”

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样,李牧又回到了北疆防线,重新实施乌龟战术,又与匈奴人相持了数年。

在这几年里,匈奴一无所获,但仍然看不起李牧。从李牧负责北方战区至今,已差不多有十年之久,赵国也渐渐从长平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新的一代已长大­成​人‌­‍,这批血气方刚的战士,没跟匈奴人打仗,却天天享用牛肉,拿饷钱,心里也过意不去,纷纷向大将军李牧提出,与匈奴干上一仗。

李牧见时机已经成熟,便着手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由于赵国实施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政策,平时为农为牧,战时穿上军装就是士兵。这支组建起来的军团,包括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五万名步兵及十万名弓弩手,总兵力超过十六万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李牧虽然不出击,但在军民的军事训练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否则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呢?

军队组建完了,这还不够。虽然士兵们个人水平都不错,能搏击,能射箭骑马,可是步兵、骑兵、车兵、弓弩兵这四大兵种要如何排兵布阵,要如何协同作战,这还得训练与演习。在大家都熟悉了阵法军令后,李牧开始策划大战的方案。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大敌,很难彻底打败。为什么呢?因为游牧民族不像中原地区,有固定的堡垒城池,你想去进攻,却不知要打哪儿,他们居无定所。对于中原国家来说,还有一个不利因素,马匹少,就算打赢了,也很难深入追击。因此要对游牧民族武装实施歼灭性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打歼灭战呢?

诱敌深入。

诱敌深入是要花费代价的,得抛出一个巨大的诱饵。

李牧一反常态,让牧民四处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这在匈奴人看来‎诱​惑‍­​力可太大了,这可是块大肥肉啊。刚开始时,匈奴人出动小股部队打劫,李牧这次不再打乌龟战术,而是派出小股军队迎击。两军相遇,赵军佯装不敌,匈奴人掳掠了上千名牧民以及大量的牛羊。

当这些匈奴人回到大本营后,炫耀自己的战果时,所有人都兴奋了。这么多年来,匈奴人入侵时总是空手而返,如今居然这么轻松就捞得大便宜。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请战。匈奴单于向来也不把李牧放在眼里,根本不认为他是一个威胁,遂大举发兵,入寇赵国北疆。

大鱼终于上钩了。

日期:2013-10-12 10:33:09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6

匈奴人倾巢而出,给了李牧打大歼灭战的机会。

可是李牧只有一万三千名骑兵与一千三百辆兵车,在马匹的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匈奴人,倘若匈奴一旦觉得不敌,很快就会调转马头逃跑,那歼灭战就打不成了。因此在具体战法上,必须要出奇制胜。

我们来分析一下匈奴与赵国军队的优劣之处。

匈奴人的优势在于骑兵,突击能力强,速度快,剽掠如风,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骑术应该比赵国骑兵还要强。赵国军队的优势在于武器的先进,特别是强弓劲弩,更是匈奴人所没有的,因此李牧兵团中安排了十万名弓弩兵,这正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另外,赵国兵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兵车在春秋时代是各国的主战武器,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军力的标志,故而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样的叫法。进入战国后,由于作战规模的扩大,兵车的局限性便暴露无疑,山路、险路都不方便走,速度也没有骑兵来得快。

但是如果在平地作战,车兵的优势是很大的,战车攻防兼备,一辆车上,既有近距离作战的戈兵,又有远距离作战的弓箭手,而且车体本身就是一个防御体。不要忘了,既然是诱敌深入,李牧一步步把敌人引向既定战场,该战场完全可以是适合于兵车作战的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车兵的作用。

在防御型武器上,赵军仍然占优。中原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要远远超过匈奴,无论是盾牌、铠甲、头盔等防御武器,赵国的质量都要远优于匈奴。

李牧以战术欺骗及假情报,诱使匈奴大军深入,在有利于自己的区域预设战场,仗还未开打,他已经握有主动权了。可是匈奴人却还完全蒙在鼓里,他们对局势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

首先,他们远远低估了李牧的能力。与李牧相持十年,赵军只守不攻,匈奴人早不把李牧当作对手看待了,这个错误的认识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他们未能识破李牧“诱敌深入”的计谋,对赵军的战略部署一无所知。

其三,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赵国军队有打歼灭战的决心与设想。

关于这场赵、匈大决战,史料所述很简单,只有几个字:“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这说得也太简单了。

李牧用了什么奇阵,我们也搞不清了。我估计要打这场大歼灭战,地形的选择一定是最重要的,料想是敌人进来了以后,不容易逃出去,就像钻进一个口袋一样。否则匈奴人拍拍马屁股跑了,很难取得大战果。从史料的叙述来看,李牧确实是采用了围歼战术,从两翼进行包抄,估计抄截的主力便是一万三千名骑兵与一千多辆的兵车,以快制快。使用十万名弓弩兵对付骑兵,想象一下十万枝箭同时飞箭而出的壮丽场面,人没被射倒,马也得被射倒。

此役匈奴人遭到了灭顶之灾,死于战场十余万人。

这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

在中原国家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次歼灭如此多的骑兵,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我们可以用西汉时期对匈奴作战为例来作个比较。西汉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汉匈会战,是卫青与霍去病指挥的漠北之战,斩杀匈奴九万多人;其次是霍去病指挥的河西之战,歼灭匈奴七万余人。

以卫青、霍去病的旷世天才,加上大汉帝国雄厚国力为后盾,战绩仍然比不上李牧的这次惊天胜利。而李牧所在的赵国,不足汉帝国面积的七分之一。卫青、霍去病生活在西汉帝国最强大的时期,李牧时的赵国已过了巅峰期,长平之战的创伤远未癒合。甚至李牧都谈不上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而仅仅是赵国北部的地方武装,就把匈奴打趴下了。

此役足以令李牧跨入中国历史上伟大名将之行列,他的名字几乎成了“良将”的代名词。

李牧挟大胜之威,大举反扑,对周边蛮族部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灭澹林,破东胡,降林胡,横扫北方。这国家衰弱之时,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真是太了不起的成就了!

李牧对匈奴的胜利,以及廉颇对燕国的胜利,保住了赵国的大国地位,再现一个军事强国的风采。经此役后,匈奴在之后十余年的时间内,未能恢复元气,更不敢窥视赵国的北疆。李牧的伟大胜利,解除了赵国的北患,让赵国在深重的外患面前暂时得以喘息。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