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2-04-29 22:06:06

更新

【正文】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老百姓把一些贪官污吏的丑事编成民谣到处流传,这些民谣传至灵帝耳中,认为这影响自己作为圣明之君的形象,因此下诏,命令公卿根据流传的民谣,检举为害百姓的刺史和郡守。然而外朝的领袖三公中的太尉许戫和司空张济都仰宦官的鼻息,他二人都以宦官为后台,大肆收受贿赂。所以宦官子弟宾客中那些担任刺史、郡守的,尽管他们贪赃枉法、声名狼藉,他们也都不敢过问。为了向皇帝交差,只有毫无根据地检举了地处边远小郡、在朝中没有后台的官员。史书说清廉而颇有政绩的官员遭到诬陷的有二十六人。这些清廉且为民作了实事的官员遭到检举,他们的部属及治下的百姓,纷纷千里迢迢来到雒阳,到皇宫门前为他们申诉。

司徒东海人陈耽是当时朝廷中具有正义感的官员。他上书灵帝说这次公卿的检举行动,纯粹是颠倒黑白,是“放鸱枭而囚鸾凤”那种荒唐事情。曹操对此也甚为忿恨,上书斥责三公所举,专回避贵戚。灵帝看了陈耽和曹操等人的奏疏后,为此责备了许戫、张济,那些因所谓民谣而被征召问罪的官员二十六个人,既然查实是有德有才之人,因而全都任命为议郎。

光和五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从春天开始,各种灾祸异象不断出现,灵帝刘宏心中不禁害怕,于是再次诏群臣问对。朝中官员们因为有蔡邕金商门事件的教训,都不敢逆龙鳞,只有曹操争谏,但是灵帝并没有听从。这时朝中政治已经非常腐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曹操)知其不可匡正,遂不复言。”为了不给家族带来灾祸,曹操选择了沉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