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8-03 20:06:25
【续二】
日军在密支那城里和外围修建了上千个掩体,每个掩体里有一个日军,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时候,日军是不能走出掩体的。在一些重要地段,掩体与掩体之间还挖掘有壕沟,可以互相增援。在每一道十字路口,日军都用钢筋水泥修建有工事,工事下连有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尽头是掩蔽部。工事外有交叉火力,除了配置机枪外,还配置有狙击手。远征军没有攻到近前时,工事上只有一个瞭望哨;而远征军冲进距离工事仅有几十米的地方时,掩蔽部里的日军才会冲到射击位置。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编写的《缅甸作战》中记载,因为18师团官兵多为北九州的矿工出身,他们在密支那建成了两处地下指挥所,能够经受飞机重磅丨炸丨弹的轰炸;在第一线构筑了很多单兵掩体,并在其上覆盖马口铁板,防止火焰攻击,而每个士兵必须携带竹筒和管子进入掩体,以防轰炸时被埋在土内窒息。想来,这两处指挥所,应该是水上源藏少将和丸山房安大佐的。
守卫密支那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是水上源藏少将,他接到的是“死守密支那”的命令。而给他下了这道命令的,则是日军33军的“豺狼参谋”辻政信。辻政信,这是一个以残暴和冷酷而著称的日军参谋,也是二战时期最有名的日军参谋,他生吃战俘的器官,极度膨胀自负。他是诺门坎战役的实际指挥者,也是巴丹死亡行军的实际操纵者,还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写的丛林战小册子《只要读了就能赢》是日军在东南亚作战的“圣经”,他在战后写的战争纪实《潜行三千里》和《十五对一》曾经风靡一时。这个人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实际如何?他的上级东条英机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三本五十六更直接称他是“上蹿下跳的小丑”。
水上源藏在带着增援部队进入了密支那后,就一次次向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建议:“放弃密支那,保存实力。”可是,辻政信却认为密支那必须坚守,并一次次越厨代庖,向水上源藏下达死守的命令。其实,水上源藏是清醒的,他明白,面对中美军队上万人的进攻,面对每天头顶上蝗虫一样的飞机和动辄就像冰雹一样轰击的丨炸丨弹,死守密支那徒劳无益,只有死亡一种结局。
然而,既然33军司令部让坚守,那么水上源藏也只能坚守,他别无选择。
水上源藏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日军军官,可是,尽管他的官衔高于丸山房安,但是,丸山房安和他的手下都不听水上源藏的。强龙难压地头蛇,水上源藏能够指挥的,只有他带来的那部分增援人马。
日期:2012-08-05 15:44:56
【续三】
中午,远征军打扫战场时,在一棵树下看到了水上源藏少将,他面朝东方,跪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把手枪,太阳穴被洞穿。而丸山房安大佐得以逃脱。
这两名日酋是如何逃离密支那的?日本《缅甸作战》对密支那战役最后的场景是这样写的:连续8月1日到3日,在炮火掩护下,在水上少将和丸山大佐指挥下,主动乘木筏将妇孺、重伤员生存有望者,渡至伊洛瓦底江东岸热带丛林中。到伊洛瓦底江东岸后,水上少将拔枪自戕。
水上源藏和丸山房安撤走后,城北还有一股日军,负隅顽抗。这股日军,就是掩护水上少将和丸山大佐撤退的那股日军。中国军队组织敢死队,乘雨夜摸上高地,猛攻这股日军,终于全歼该敌。
至此,长达85天的密支那战役终于结束。
此刻,远在锡兰的史迪威将军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密支那来电——终于攻克,谢天谢地,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此役过后,史迪威被提升为美军四星上将,达到他职业生涯的最高峰,与著名的巴顿将军比肩。
写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中美军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绝对优势的武器,为什么没有全歼密支那的日军?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进攻的一方“围师必阙”,在围攻密支那的时候,故意给日军留条后路,让日军能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方向撤退,减轻进攻一方的伤亡。可是,日军一直坚守密支那80天,到了最后的关头,才决定使用这条逃生之路。而当水上少将和丸山大佐已经带着伤兵撤到了伊洛瓦底江东岸,中国军队才发现守城日军逃跑了。
奇袭密支那,本来是史迪威设计的一步绝妙的好棋,可是由于三任美军指挥官的瞎指挥,把奇袭战打成了持久战,造成了密支那战役中,进攻一方的重大伤亡。
密支那战役后,中国远征军趁着雨季进行整编,新一军一分为二,分为了新一军和新六军,新一军下辖新38师、30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14师、50师,军长廖耀湘。
现在回头来看中国驻印军作战史,觉得有很多极富戏剧性的因素。有人说,历史是由很多偶然造成的。这话很有道理。
当中国驻印军在蓝姆珈训练丛林作战的时候,日军认为缅北暂无战事,就准备回头对付滇西的抗日力量。当时,中国军队第54军36师等部队在滇西从事游击战,让日军56师团焦头烂额,屡剿不绝,日本南方军决定派遣驻扎在缅北的18师团增援滇西的56师团,一举肃清这些游击部队。
1943年10月13日,日军精心准备的对腾冲北部的扫荡行动开始了。而此前,18师团114联队被调到了滇西战场。
第二天,也就是1943年10月14日,筹划良久的新一军突然大举反攻。新38师率先杀入野人山,日军一路溃逃。
所以,在中国驻印军早期的于邦战役等一系列战事中,只有日军18师团的55联队和56联队在抵挡,没有见到114联队。此时的114联队,还远在滇西。要去增援18师团另外两个被打得满头疙瘩的联队,极不容易,山高水长,行动不便。
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当时新一军得知了18师团因为抽调兵力去滇西围剿36师等游击部队,而致使防线空虚,才进行反攻的。10月14日大举反攻的日期,是蒋介石、史迪威和孙立人反复斟酌而最后敲定的日子,他们确定这个日期的时候,并不知道日军会提前一天会抽调兵力在滇西围剿。10月13日的围剿日期,也是日本大本营和南方军反复斟酌而最后确定的日期,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们撅起屁股围剿滇西的时候,新一军会在他们的屁股上捅了一刀。
日军派往滇西的114联队在得知18师团遇袭后,又千里回援,疲于奔命,结果,不但没有挽救18师团,而且自己也在孟拱河谷被新一军吃掉了。
114联队失误,导致18师团覆灭;18师团覆灭,导致缅北战场失败;缅北战场失败,导致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连成一线;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恢复,中国得到大量美援物质;中国得到大量美援物质,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日本的末日来到了。
决定战争进程的,几乎都是这些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