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的是袁参政陡然提出的所谓“装逃以诱敌”的解释,实在太令人错愕了,因为袁县令前后两个说法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他先前刚刚才强调过,说什么“脱一动移示敌以弱”,意思是一退逃就要招敌,而接下来袁大人却亲自身体力行了这一点,因为敌人没来他就先撤了——“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

试问,如此的行径(先行撤入)不正是他自己所谓的“脱一动移示敌以弱”吗?

再说,您袁大人撤了,却又不拉走右屯的储粮,这不正是“委弃米粟十余万”吗?

另外,仓促撤退、狼狈奔逃之下,造成了锦州、松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军民“焚房谷而走”的悲惨景象,这不正是《明史》里所载——“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的局面吗?

看到这里,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明史》中那位下令逃跑,引敌进攻,损失巨万的指挥官,其原型并不是高经略,而正是袁英雄!

至此,笔者不得不感叹,编修《明史》的那帮文人手实在太黑了,他们为了确立袁大人在《明史》中的“光辉象形”,可以无中生有、凭空杜撰,继而大行颠倒黑白、栽赃嫁祸的手法,其不择手段的程度已近乎疯狂了。

修史文人杜撰捏造的轨迹可以总结如下,他们先是编造一个高大人要“尽弃关外”的谎言(其实人家要求归并宁远),从而将袁大人原本的抗命不撤锦、右等地军民、粮料而酿成惨剧的行径,最终变成了“抗命独守宁远”;如此一来袁县令在锦州、右屯、大凌河一带的玩忽职守,则全都记到高经略帐上了,而他所执行的高经略“归并宁远”的将令,却成了了不起的壮举……这还有天理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