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24节

热门小说推荐

从小就听老师说“语感”,什么要培养语感,语感好才能学得好什么什么的,可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语感,搞得我们都很惶恐。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究竟啥是语感。但好像老提“语感”的人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语感。在国外专业文献中找不到语感方面的研究,在那个“什么度”上搜到的一些文章这么讲:“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有如下特性:敏锐性,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体验性。”谁写的呀,景仰啊!可能我这人修养不够无法理解。再看其他的文章:“语感是对语言内涵的感受与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既涉及语言直接的外在方面,包括语音、字形;又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又是什么内在与外在,内涵和外延统一的套话。记得我们小时候写议论文,总要把这个耳熟能详的“内与外统一”的说法找个地方拽一下,以显示高深。更多的文章则是在论述语感怎么怎么重要的,还有人提出“当前培养学生语感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可到底什么是语感,还是没说清楚,只说是“对语言的感觉”。

那如何培养这么紧迫与重要的感觉?这个“什么度”上的文章继续这样讲:“如何培养英语语感:坚持每天看英语节目,听英语磁带,广播,并跟读,模仿人家的语调,一遍一遍的学,速度最好快点,语调不要太平,尾音不要太重,并注意连读之类的,再多找一些文章读读,多练习口语,尽量与外国人对话,坚持快速大声地读英语”。哎呦,高深了半天,也还是“学呀练呀”那一套。

“英语语感”的说法,跟什么气功的“气感”呀啥这个感那个感一样,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系统分析,无法解释和无法传授的东东。是否真有语感并不重要,这种无法定量的东西本身就难以容纳于科学体系中,无法检测,无法验证也无法复制,所以学术界并没有什么专门关于“培养语感”的科学研究,而“语感”用在教学上更是没有操作性。因此即使存在一个十分美妙的“语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反而是让很多同学被人评为没有“语感”很郁闷。跟你说吧,对这样的评价根本不用理会。我们就是想学说英语,还是把“语感”留给那些“有修养的高人”去体会吧。

日期:2012-08-10 12:58:37

*作言造语

英语“连读”的问题,也让众多中国同学很困扰。很多人把自己听力不好怪在不会连读上,所以认为要专门学习和练习连读。这个想法非常错误。连读的概念解释起来很简单:英语在连贯地说话或朗读时,如果相邻的两个词前面一个是以辅音音素结尾,后面一个单词是以元音音素开头(不一定是元音字母,是要发元音),就可以自然地将辅音和元音相拼,构成一个音节,这就是连读。如: not at all,连读时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多音节的单词 notatall。(注意:连读只发生在句子中的同一个意群中。在两个意群之间即使有两个相邻的辅音和元音出现,也不可连读。)

比如 come in,连读后听起来是 “ comin”,但之所以能听懂,并不是因为你学过 “comin是 Come和in两个音的连读”,而是个自然听懂的过程。除了能根据对话场景推断出是这两个词的因素外,从听力上讲 ,主要的原因有几个:

1,come和 in两个单个单词的声音能清楚辨认,对各自含义十分了解并反应迅速;

2,在自己头脑的“声音词库”中,没有“ comin”这个声音的词,于是迅速自动排除该声音会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大脑完全下意识自动就把 “comin”解析为“come in”了。

这一大脑非常熟悉和擅长的过程都是以千分之几秒时间内迅速完成的,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主动思维和有意识分析的过程。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或预测听到的连读是哪些词。这个推测或预测功能是在大脑中下意识迅速自动完成的,绝对没有分析的时间。当每个单词单独的读音实现准确自然,同时说话时的思维实现连贯,并可以自动按意群表达意思时,连读就会自动实现。

知道连读的原理也就可以了,不知道也没关系,大家千万不要有意识地记住连读原理并试图理性地应用它,刻意地连读,那样又适得其反,更加深听力障碍和造成不会说话。连读的现象确实会给大家听力带来困难,但掌握听或说的连读,都是个自然的过程,不可以主动地学习连读和练习连读。听不懂连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被连读了的两个或数个单词的“单读发音”理解得不好造成的。其实英语中尽管有连读,不连读也不算错,所以大家不要追求说的时候一定要连读(有的语言比如法语,连读现象更普遍,不连读一般还不行)。但如果学外语非要每个连读都去学习和练习,就等同于无端增加了好几万个新词。

对长期听惯了单音节的汉语的中国同学来说,困难的地方是:因为整个英语是多音节语音,句子中单词之间也不存在停顿,所以觉得英语听起来整句都是连在一起的。其实英语是母语的人听到英文也是一样的感觉。比如这句:

“And he crashed his car outside his house”在他们听起来也是连在一起的,每个词之间没有停顿,所以到底听到的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有几种可能:

1. And Dick rashed…

2. And he crashed…

3. Andy crashed…

上面这几句话实际说的时候,发音全都是连在一起的,听起来是一样的。对母语是英语的人来说,这两句话的发音听起来并没有区别。那究竟听到的是什么呢?这个分辨的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前面所说的“预测”(prediction)的能力。这个能力当然和我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当时环境和交流情景、对话前后内容等因素有关,更主要的是我们提到的单词在大脑中的存储网络和根据词义和被激活的与其相连的各个神经元有关。关于这个“预测”的原理我们在后面还会多次提到,尤其在介绍单词的部分中将详细讨论。其次是后面几个字的清楚含义,决定了前面听到的但并未判断出来的几个字“应该”是什么。这一过程在几分之一秒内在大脑中自动完成。所以并不是预先学习过拆解连读才会判断的。母语是英语的人,实际上也是不会“拆解”连读的。如何确定听到的是哪句话,是靠其他因素来决定的,而并非是解读“连读”的能力。由于英语的这种特点,有的作家还喜欢玩一种叫做 Oronyms的文字游戏,故意搞“一音两意”,比如这两个发音完全相同的句子:

“The good can decay many ways.”

“The good candy came anyways.”

中文中的连读不多,因为中文字大部分以辅音开头,元音开头的字不多,还要赶上前一个字是辅音结尾才可能会连读。另外,即使有辅音结尾的字,往往辅音并不“闭口”,所以一般不能与后面的原音相连。比如中文的“三”和英文的“ san”的音,除了元音发音与英语不太相同外,最后那个辅音 n也不同,中文“嗯”一下就完了。比如我们说“三姨”并不说成“三泥”。英文的 n 的结尾需要稍闭口并把舌头换个位置,有个几乎不发音也不易察觉的“呐”音,再往下如果有元音就自然地“呢”下去了,比如 In An Office听起来像 In-Nan-Noffice。所以如果大家说这个英文时 n音发到位,英文连读会自然实现。如果发音是中文的“安”的音,就很难有连读效果。北京人和天津人说话连读比较多,甚至还会把一些辅音给吞掉,比如“不知道”会说成“不儿道”;“毛主席”说成像是“毛二席”。真正普通话中最普遍的连读,还是元音间的连读,比如“西安”,连读就成了“仙”;“记忆力”连起来就成了“记力”;“公丨安丨局”说成是“官局”;“天安门”连读起来成了“天门”。大家可以试一下:“去哪儿了?”回答就说两个字“天门。”听的人一定听得懂。原理相同:

1.对“天”、“安”、“门”三个独立发音及和在一起的含义清楚;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