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41节

热门小说推荐

一八九八年,年轻的鲁迅不愿像别人一样,去学做生意或是当幕僚,经祖父同意,改名周树人的他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但因不满于学校的“乌烟瘴气”,在三个月后,转考入矿务铁路学堂。在这里,鲁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天地,“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2)他开始阅读严复译述的《天演论》等新书报,受到维新新思潮影响和吸引,并开始阅读林纾译的外国小说。

一九零二年,二十二岁的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在矿路学堂毕业,由两江总督批准赴日本留学。初到日本的鲁迅进入弘文学院学习日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3),参加留日人士各种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两年后,结业于弘文学院,“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4)在这想法的推动下,鲁迅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仙台一年多的时间里,鲁迅努力学习,并受到藤野先生的悉心指导,不过,不久他就对自己的这个选择产生了怀疑。“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5)一九零六年春,鲁迅离开仙台返回东京,着手准备筹办杂志,不过,鲁迅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现实面前,理想根本就不堪一击。此后的鲁迅除了撰写文章之处,就开始翻译起外国作品,并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九零九年,鲁迅结束了留学生涯,返回祖国。先是就职于杭州两级师范学院和绍兴府中学堂,并在绍兴光复后,出任山会师范学堂监学。后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开始了为时十四年的定居北京的生活。

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八年,这一时期可谓是鲁迅的蜇伏期。在教育部任职的他尽心尽力、循规蹈举,公余之睱,则校刊古藉、抄录碑帖,“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丨醉丨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

泥土里的,但我的麻丨醉丨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6)

汹涌澎湃的时代狂潮席卷一切,每个人有意或无意,自发或自觉,总不免被推上风尖浪口,自然就会有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披波斩浪的弄潮健儿,何况本就不是“池中之物”的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鼓吹下,鲁迅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石破天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一颗辉煌耀眼的巨星在东方沉寂百年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创作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个人生存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更加开阔了他的眼界,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这个社会。此后,他一方面继续在教育部任职,一方面到北京各大学执教,并和革命青年一道,经受了“五四”运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等事件的洗礼,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战斗,并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封建“斗士”。

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之后,北京政局瞬息万变,环境更加恶劣,鲁迅甚至名列于北洋军阀的通辑名单,迫使鲁迅不得不离开北京,远走厦门,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涯。

鲁迅在厦门仅呆了三个多月,因不满于校方因循守旧唯利是图,与当局发生冲突,遂离厦赴广,出任广州中同大学文学系主任,不久“四一二”***事件爆发,广州也发

日期:2009-11-3 19:23:00

生了“四一五”事变,鲁迅为救援被捕学生,主持并召开中大各系主任紧急会议,但不了了之,故辞去中大一切职务,并于九月底离开广州到了上海。

鲁迅在上海的九年,是其一生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段时期,他一边继续创作,以杂文为匕首、为标枪,准确投向敌人的致命处,一边提携青年作家,指导左翼联盟,支持革命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到最后时刻。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鲁迅先生逝世于上海北四川路的寓所,上海民众代表献上“民族魂”白底黑字旗一面,覆于棺上,数万市民自发前往哀悼,全国各地及不少国家华文报刊纷纷发表消息和悼念文章,其影响之深,规模之大,实为空前。

纵观鲁迅一生,正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痛心最为黑暗的时期,在他的幼年,大清帝国风雨飘摇,封建制度穷途末路,列强环伺,垂涎三尺,古老的中国时刻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甲午海战……历史的舞台上风起云涌。而国内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经济落后,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借用用鲁迅的一句诗:风雨如磐暗故园;或许更能形像准确的概括那个时代。这就是鲁迅生活的时代,这也是鲁迅创作的背景,他的作品是植根于时代,植根于现实的,离开具体的社会背景去研究鲁迅的作品,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丝毫没有意义。

二;贯穿始终的“改造国民性”主题。

在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中,沉睡的中华民族惊醒了,先进的知识分子率先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呼号。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先知先觉们,到“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洋务派,再到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前行的先辈尽管举步维艰,但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没有实现中国彻底的变革,强国富民的梦想仍然遥不可及,有识之士殚精竭虑继续寻求新的道路。就在这暗潮汹涌的时代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在悄然酝酿,并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顿时如山崩海啸一般,席卷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五四”的先贤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延续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自甘落后的民族,我们的先辈曾经创造了无比的辉煌,秦汉的威名和大唐的盛世,将永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但是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华民族却沦落至此?又怎样才能走出困境,让我们的子孙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东方而不倒?从学习制造坚船利炮,到学习文化制度,为何却屡屡碰壁,难有作为?最终他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在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下形成的整体国民素质低下这个现实问题上来。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